日期:2024-10-26 10:40:37人气:下载文档docx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的一种书面材料。希望以下的调查报告模板能给你们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就业的社会调查报告随着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学生的普遍心理。对每个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庆三所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调查目标:了解当前学生的就业形势。 调查时间:某某年.04.10-某某年.4.24。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在学工办和系办公室收集资料在网上搜索资料。 关键词: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食品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农学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主要了解在校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学生的影响。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很多人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学习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学生存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在校学习期间碌碌无为,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真本事。 原因三:学生一开始就要求待遇好、职位高,更加加大了就业困境。 原因四:企业一般不愿承担对新手的培训费用,很多都要求有经验的工作者。 原因五: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多,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因六:就业机会不平等,靠关系就业的人也不少。 原因九: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涌入市场,以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对大学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 原因十:企业不会片面的从卷面成绩和证书上招聘人才。所以很多企业都采取内部提升,很少从外部招聘。 在我们受访的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建议一:对学生采取正确的就业引导。 的;对于未来的就业应该充满信心,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择业。虽说现在就全国范围来说,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经管学院的学生来说,还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重要的是大家要及早准备,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不要错过了找工作的最好时机,也不要过于局限于某一行业和区域,大家要有长远的眼光。 建议三:同学们要时刻关注学校及学院的就业信息,要充分珍惜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及时就业,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下基层、立大志、成大业”为就业方向,把握时机,当机立断,统筹规划,积极主动就业。最后,他从日常管理角度,特别强调毕业生在就业中要早作准备、要遵守相关规定、要加强安全意识、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就业工作中,安全顺利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建议四:希望学校以及国家能够更多地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更多的有效的措施。 建议五:在校期间要多学习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建议六:国家应加快经济发展,为学生增加就业岗位。 建议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确保就业公平。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院:艺术学院班级:10级环艺班姓名:...学号:..... 一.实践目的: 二.实践时间:20xx.4.1.---20xx.4.25。 三.实践途径: 通过走访荣成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负责人,通过发放问卷,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四.实践过程: 在2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走访了大量的企业,调查了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共收回了大约200份有效问卷。因此,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此次调查实践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五.实践结果及相关分析: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1.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统计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2.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 3.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4.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与我们在荣成做调查的局限性有关:在荣成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5.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6.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7.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六.实践感悟: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同时,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七.实践总结: 通过假期的这次调查实践,我收获很多。不仅更深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对于日后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更近距离的接触神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对在此次调查实践中与我合作、配合的大学生、指导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暑期社会实践的就业调查报告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xx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面对xx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据相关官方数据显示xx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但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仅占总人数的49.81%。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实践队决定走进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源地——温州乐清,走进当地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老总,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在1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企业,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我们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有正泰、德力西等大型企业,也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共收回了大约3000份有效问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我们从3000份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我们预先设计选项较高的薪水一项则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位学姐曾经这样说:最开始的时候希望自己的月薪有1500就满足了,500寄家里,500自己用,500存起来。经过这几年在社会的摸索,对工资已经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行了。 三、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 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从中我们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但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四、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我们在温州做调查的局限性:在温州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五、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六、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七、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i司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币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间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时间:xxx年xx月xx日 地点: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我们的间卷主要4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以后工作情况设间 2.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3.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间 4.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间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间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间题、生活难等间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间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间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xx年212万、20xx年280万、20xx年333万、20xx年413万、20xx年495万、20xx年559万、20xx年610万、20xx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xx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役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什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间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间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一企业。自20xx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ja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象公务员所享有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与公务员做对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现象就会隐退,从而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生活难的间题。现在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呢?什么都役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另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限制。国家、政府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优抚。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应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创业资金、技术等问题。 最后,我认为,要切实解决好这些毕业生,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产力的团体,而不是只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我们拥有真正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才能创造我们自己人生的辉煌! 大学生就业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这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而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各所高校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基于此,为了准确把握山东省大学生创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好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和储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和威海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号召,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关于探究“大学生创业意向及需求”的调查。山大学子对于创业持怎样的态度?又有多少人已经先人一步进行了创业?创业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们需要学校提供何种支持?带着这些疑问,调查人员展开了此次调研工作。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1、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 2、现状:从2002年起,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者也不断增加。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到在校生的近5%,而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数量所占的比重则更大。大学生创业意向与社会环境、学校氛围息息相关,也与自身的创业意识密不可分。二、研究目标(核心问题)。 此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及需求的调研及访谈,旨在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需求状况,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响应我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要求,并由学校相关部门依此来制定支持我校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及制度,以积极引导山大科技园威海分区所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工作。 三、研究方法。 调研采取系统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我校十二个学院的人数比例分配问卷。在每个学院随机选取专业,在选定的专业中随机选择班级,并且使男女人数比例为1:1,保证了调研的科学性。 四、问卷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本次调研需要显示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描述现象。 1、我校学生对创业的了解,他们的创业意向,以及现在所处的状态。即“是已经开始创业,还是考虑过创业但是有疑虑而未进行创业”。 2、性别与创业意向之间的联系。 3、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二、总结问题。 1、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 2、调研对象所认可和倾向的创业模式。 3、影响我校学生创业实践的缘由。 4、调研对象在创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三、提炼观点。 1、为提高创业水平和质量,学校应做哪些工作。比如,宣传推广创业赛事等。 2、学校应该给有意向创业的同学提供哪些帮助,给与什么政策扶持。 3、如何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提高创新水平。 第三部分调研数据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在不同年级的选择上,2006级—2009级的选中人数比例基本为2:3:3:2,研究生一共选择50人,约占总数的7%,符合调研前期的计划安排。 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实践状况。 1、调研对象的创业意向。 (1)有超过半数的调研对象“考虑过创业但是有疑虑而未进行” 在调查中,总共599人回答了“您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状况如何?”这一问题,其中,有191人表示“从来没有过创业打算”,占总人数的31.9%;表示“考虑过创业但是有疑虑而未进行创业”的人数为379,占总人数的63.3%;正在进行创业或者已经成功创业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4.6%,有超过半数的调研对象“考虑过创业但是有疑虑而未进行”。 (3)创业意向与专业及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2、对创业教育的了解。 以下是调研的相关数据。 (1)对“教育部门试点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 (2)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办的syb项目”的了解程度。 (3)对“团中央和学联组织承办的kab项目”的了解程度。 (4)对“多个组织联合举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了解程度。 (5)对“高等学校自主设计创业教育项目”的了解程度。 由以上数据资料可知,调研对象对诸如“教育部门试点创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办的syb项目”、“团中央和学联组织承办的kab项目”“高等学校自主设计创业教育项目”等项目了解较少,表示不了解这些项目的同学比例均在70%以上;然而,对于“多个组织联合举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被调研的599人中,有近437人是了解的,占到总数的73.0%。这是因为,“挑战杯“赛事是我校长久以来大力宣传的重大赛事,而对其他的项目宣传推广较少,甚至还未启动。由此可见,学校对相关创业赛事的推广和宣传是提高学生认知和参与这类竞赛的前提,也是普及创业教育、推进创业的保障。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创业需求调查。 1、创业资金、创业团队、创业项目、人脉资源和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认为创业成功最需要把握的因素。 2、调研对象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个人强烈的价值观志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各种场合的应变能力以及个人或团队研究成果或专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班级:一班。 年级:级。 学号:。 辅导老师:苏灵。 一、报告说明。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时间:-2-2。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大学生就业社会调查报告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20xx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到来,当代大学生所要面对的将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挑战。等待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也将是更高的能力要求和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自身择业要求过高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在校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就业倾向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对此,我们在我校进行了一次针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程度、择业观、就业信心、对自主创造的看法等,进而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本次调查所使用的方法是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实发问卷105份,有效问卷99份(其中女生46份、男生53份;调查对象为本科学生97份、专科学生2份;文史类学生89份、理工科学生10份;大二学生63份、大三学生36份)。 2、我们的调查程序是:20xx年11月10日至12日开始进行提纲、计划和问卷设计以及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11月15日至11月20日进行问卷调查;11月22日至25日进行问卷统计、数据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我们通过调查得到,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的占24%,比较满意的占63%,不是很满意的占10%,不满意的占2%,无所谓的占1%;职业与专业一定对口的占4%,专业对口,但不强求的占63%,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的占11%,无所谓的占20%,要看工资的占1%;就业渠道方面自己找的占70%,家里帮忙找的占5%,靠学校找的占12%,朋友介绍的占5%;月薪800-1500元的占7%,1500-2500元的占54%,2500-3500元的占28%,3500元的占9%;工作类型挖掘自我潜力的工作占37%,普通稳定的工作占26%,有挑战性的工作占16%,舒适安逸的工作占14%,其他占2%;就业单位意向为国家机关单位的占30%,事业单位的占10%,科研设计单位的占2%,国有单位的占9%,民营或私营单位8%,中外合资企业,无所谓3%,没有特别要求的占21%,其他占3%;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地理上39%选择了沿海发达地区,21.3%选择了中部中小城市,8.6%选择会去西部地区,5.1%选择了去农村,26%的选择了去上海等大城市;对于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乐于接受的占26%,实在没有其他机会可以接受的占37%,一般26%,坚决不接受的占1%,无所谓的占8%;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不过硬的占46%,就业岗位少的占12%,专业学历限制的占8%,其他的占6%。 同学们在选择职业的标准有:稳定性,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经济收入与福利,工作福利,单位前景,职位前景,深造机会,为社会作贡献,工作地点;在求职中需要了解单位的信息的有:资金和规模介绍,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薪酬和福利,人才培训情况,职位信息,单位文化和管理体制;害怕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缺乏社会关系,用人单位选拔不公。 对于14问“请谈谈你对提高公共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些建议?”的回答主要是:针对自身要在各方面增强自己的能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给自己一个有效的定位、放低要求、从小处做起;学校方面应多针对学生的能力方面进行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做好学生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前经济虽然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部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动力不足从而造成在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及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所改变,不再是以前陈旧的择业观念,就业期望逐渐降低。先就业后择业也开始成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观念;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选择较以往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大学生找工作都已以稳定为首要;而如果没能顺利就业,选择继续攻读的可能性最高。 总的来说,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两面”或“双面”的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表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二)调查建议: 1.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应该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做到:把握良好的求职心态;脚踏实地,降低过高的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消除“眼高手低”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2.学校方面,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倾向,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如:建立职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 高校要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环境中去受教育、做贡献。 3.政府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定期组织好人才招聘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三年内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毕业生存放档案的费用等)。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我校同学的就业倾向的一些相关问题,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以及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深度挖掘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从而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以及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深入了解我过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状况。 调查对象:四川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地点:四川理工学院汇北校区、汇南校区、营盘校区。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5日至11月20日。 性别____学历____所学专业年级____。 1.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程度为______。 a.很满意b.一般c.不是很满意d.不满意e.无所谓。 2.您关注您专业的就业前景吗?_______。 a.特别关注b.偶尔关注c.一般d.不是很关注e.完全不关注。 3.您希望获得的职位与您的专业对口吗?_______。 a.一定对口b.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c.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d.无所谓,关键是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e要看工资。 4.您对个人就业渠道的选择是_______。 a.自己找b.家里帮着找c.依靠学校推荐d.自主创业e.朋友介绍。 5.您期望的初始月薪是()。 6.您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工作()。 a.挖掘自我潜力的工作b.普遍稳定的工作c.有挑战性的工作。 d.舒适安逸的工作e.其它。 7.您的就业单位意向为()。 a.国家机关业单位b.事业单位c.科研设计单位d.国有企业。 e.民营或私营企业f.中外合资企业g.无所谓,没特别要求h.其他。 8.你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地理上的要求是。 a.沿海发达地区b.中部中小城市c.西部地区d.到农村e.上海、香港类大城市。 9.你选择职业的标准是________(可多选)。 a.稳定性b.能发挥自己的才能c.经济收入与福利d.工作乐趣。 e.工作环境f.单位前景g.职位前景h.深造机会i.为社会做贡献。 j.工作地点k.其他。 10.在求职过程中,你迫切需要了解单位的信息是_______(可多选)。 a.资金和规模介绍b.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c.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 d薪酬和福利e.人才培训情况f.职位信息g.单位文化和管理体制。 11.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这种情况能否接受?_____。 a.乐于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一般。 d.坚决不接受e.无所谓。 12.你最害怕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______(可多选)。 a.个人能力不足b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c.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d.缺乏工作经验e.缺乏社会关系f.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g.其他。 13.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自身素质不过硬b.就业岗位少c.学校就业指导不好d.专业学历限制e.其他。 14.请谈谈你对提高公共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些建议?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谢谢配合。并祝你事事顺心,学业有成! 学生: 专业: 班级: 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 二0xx年十一月。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学校应满腔热情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唱响主旋律,树立就业新理念。要教育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人生观,用良好的择业观体现价值观。明确人生在世的第一要务是奋斗、拼搏,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应成为当代青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学校要实现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从一步到位向就业后择业的转变、从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的转变、从国营向民营的转变、从东部向西部的转变、从白领向蓝领灰领的转变、从专心考研向两手准备的转变等;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一番事业,到基层去锻炼成长,到中小企业去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从入学抓起只抓大学生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是临阵磨枪,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归根到底凭的是心理素质、做事能力。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开展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规划、择业心理等方面的课程和指导活动,将职业规划与择业培训纳入教学容,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大学阶段、人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而增强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4、加强和重视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本次调查显示5%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这说明现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没有完全唤醒。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还要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科研竞赛,在学校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还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同学校所在地的企业联合建设创业实践基地,聘请专业教师和当地的企业家为兼职创业导师,最终形成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教授与企业家融为一体,学生与创业实践融为一体的结构体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表示担忧,并且可以想象,现在大学生的主要压力就来源于就业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困扰着很多大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技能都不是很满意,而矛盾的是大部分学生又认为专业技能对于就业很重要,这就为很多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整个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亲身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巨大作用,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好的团队合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胜过同样人数的个人奋战,问卷设计,发放问卷,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搜索相关资料,完成报告等活动,大家密切配合,使这次调查活动顺利完成。同时,使我们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魅力所在,也使我们提高了适应团队的能力。其次,通过这次的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了校区学生就业情况,帮助身边的同学,学习对未来的生活有着深重的影响。最后,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就在这次的调查活动中,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分析等阶段我们依然会存在某种迷茫的状态,由此,我们只希望在以后的各种学习中,学习更多的知识,逐步完善自我。由于经验不足,调查的范围有一定局限性,不一定都是当今大学生的现状。有点可能还没有调查到,有的有可能言过其实,但是大体上还是能反映我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鉴于阅历和学识有限,报告中可能会有某些方面的不足,请老师给予指正,并提出好的建议。 专科生就业与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主题要求新颖深刻,就社会的热点问题或社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阐述自己的独到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体现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二)调查报告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事件或某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加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它反映了社会许多新动态和新问题或新情况,是调查研究的成果。与实践感想与经历有本质上的不同,请各位同学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三)调查方向及范围:我校鼓励学生开展立足专业,富有特色的.社会调查品牌。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和选择新颖独特角度思考。以实事热点或现实问题为载体,展开实践调查。 二、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一)字数要求:个人单独完成的一般不少于3000字,合作完成的一般不少于6000字。合作完成人数不得多于6人。(包括6人)。 (二)结构。调查报告由标题、作者、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形式上要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和研究,调查结论等组成。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字通顺。 三、收发要求。 学生应在第三学期开学后二周内,将调查报告的电子稿交给各团总支,调查报告由各班统一收齐,于20xx年9月20日前以班级为单位,将电子稿打包发送至于信箱。 压缩包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1)班级总名单。 2)未交者名单。 3)全体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文件名一律为“学号+姓名”的格式)。 四、评比要求。 (一)评比主体为校团委。 报告将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等级。校团委成立评审小组,并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颁发证书和奖金。 (二)评比标准。 1、社会调查报告考核成绩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学分。 2、社会调查报告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情况如下: (1)在社会调查过程中,严重违反纪律感,给学校造成恶劣影响的; (2)调查报告所依据的材料和数据是杜撰、不真实的; (3)调查报告系剽窃,抄袭别人成果的; (4)字数不足3000的; (5)以感想、实习总结代替报告的; 不合格者可以在第三学期寒假或第四学期暑假重修,第二次考核仍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五、奖励机制。 (一)在年度实践活动表彰大会上,向获奖的调查报告作者颁发证书与奖金。 (二)选取优秀的调查报告编辑成集。 就业调查报告据教育部统计,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招生逐年递增,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速,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虽然增速逐年下降,但是总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由于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种种错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加重,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从20xx年开始超过当年毕业生人数,致20xx年,累计未就业总人数已将近是当年毕业生人数的两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预计20xx年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有相当大一部分会加入失业大军,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搁置和浪费,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小觑。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安排,这就要求高校对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具有灵敏的反应和及时的调整,但很多高校不能正确把握和预测市场需求规模及其变化,导致形成思想观念型、知识技能型、区域差别型等结构性失业[1]。 a.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滞后性。在各方利益的驱使下,各大高校往往青睐就业率高、工作条件好的专业,但我国很多高校对市场机制不够了解,盲目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而培育出当时市场需要的人才需要四年时间,四年后有的热门专业人才出现饱和或者不再热门,企业也对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造成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找工作非常费劲,也不能再达到四年前所期望的工作岗位和公司待遇水平。 b.规模、结构、比例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很难在宏观上了解各专业就业形势及趋势,盲目的扩招和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会导致小范围内比例失衡、大范围内结构错位。如果只强调规模,就无从真正考察到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导致专业结构脱离市场需求,就会出现人才的短缺与过剩并存。 c.专业设置的雷同性与高校之间的竞争性。各个高校只根据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而盲目同时集中开设某一个专业,造成专业设置高度雷同,人才培养的过分“扎堆”,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趋同与社会需求多样化之间存在距离,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2]。同时高校间的无序竞争也是专业雷同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高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着重培养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人才,造成某热门专业供给过盛,导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降低。 d.高校专业具体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叠与老旧,如本年度设置的学科内容与下年度学科设置内容有很多方面的重复;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课程内容部分老化,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和宏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不具体,微观研究方法较少,方法比较单一和宏观,缺乏可操作性[3]。 2.市场失灵。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均未完善。造成很多市场失灵的现象。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两点缺陷。首先,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市场只能够反应当期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冷门热门专业之间不断的交替变化,加大了高校对市场机制把握的难度。其次,我国就业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就业的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必然会误导人们对于人才需求做出错误的判断。 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以及高学历人数的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压力的影响,人才堆积,职业上岗比例失调,导致就业难上加难,真是应了一毕业就失业。校漂族越来越多。针对该问题我们随机调查本院学生对就业问题准备得如何,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态度,并且将数据总结处理,发现以下几点:只有xx%的学生有一直关注就业前景,几乎没有人想要创业因为需要资金门路关系,xx%的人选择要继续深造,而且近乎百分百的大专生认为毕业实习需要关系人脉,专业成绩倒是其次。少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素质很重要,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能否充分的准备就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决定你是否能在将来的社会生存中胜出。对你将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1)调查范围:xxxxxxx (2)调查目的:了解xxx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未来的就业情势。 (3)调查方式:网上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本院学生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不是很好,大多数大学生都不能充分地准备就业,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虽然政府在不断地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一点皮毛而已,供不应求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2、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4、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5、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三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6、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同时,大学生也要及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就业调查报告“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广告行业持续升温,艺术设计专业渐已成为新兴的热门行业,专业设计人才偏少。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广告策划、产品包装等装潢设计人才。 长期以来,广告行业鱼龙混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正规广告公司人才市场占有份额相对较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对艺术审美理念正发生着改变。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广告行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艺术设计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批规模小设计水平低的公司将被重组兼并。个性化、时尚化、正规化、专业化的艺术设计公司正逐渐占领市场的主流阵地。因此,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先进设计理念的艺术设计人员,这在客观上为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就业调查报告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越来越窄。 就业调查报告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从性别看,男性占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2.15:1,比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5.5%、7.7%和4.1%。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2、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 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0.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0.0%,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9%,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占51.3%,是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7.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各占8.0%;随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4%。五个行业一共吸纳了92.5%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3、近四成农民工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 从职业分布看,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的从事人员比重较低。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的人员比重最高,占39.8%;服务业人员占13.5%;个体经营人员占8.3%;专业技术人员占7.3%;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占4.3%;商业人员占2.0%;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2%;私营企业主占0.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0.1%;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人员占22.9%。 1、平均从业时间略增。 xx年我市农民工人均从业时间为10.9个月,比上年增加0.1个月,其中本地务工、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和外出从业时间分别为0.5个月、1.4个月、7.9个月和1.1个月。调查显示,有26.1%的农民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同时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务工务农两不误。 2、非农收入显著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月均收入在600元及以下的占1.8%;601-800元的占2.6%;801-1200元的占9.5%;1201-1600元的占14.5%;1601-2400元的占30.4%,2400元以上的占41.2%。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71.6%,比上年增加了14.4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大幅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 3、男女农民工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从性别看,xx年我市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2774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1993元。男女收入比是1.39:1,比上年的1.55:1有所降低。 4、不同年龄组的农民工,收入愈高增速越低。 从年龄组看,41-50周岁年龄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为2823元;其次是31-40周岁年龄组,为266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为2224元;最低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为2205元。70后、80后是月均收入最高的人群,他们从业多年,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收入水平最高。 从收入涨幅看,涨幅最快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增长25.6%;其次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增长17.2%;第三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6.4%;第四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4.9%。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215元、2616元和247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2%、15.5%和20.4%,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收入最高,增速最小。 6、本地非农务工收入最低。 从就业方式看,本地非农务工、本地非农自营和外出从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155元、4667元和26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1%、14.9%和16.9%,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收入最低,自营农民工收入增幅最小。 7、交通运输业收入最高,批发零售业增速最快。 从农民工从事的五大行业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313元、3241元、2798元、2434元和20xx元。收入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为29.7%、21.7%、16.7%、7.1%和6.5%。 就业调查报告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份,全部收回,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进入山西上西民企工作的大学生,他们在民企工作的时间不等;问卷共设试题15个,全部为单项选择,利用spss19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 2.1民企薪资普遍不高。 调查显示,有61.8%的毕业生薪金在1500-3500元之间,3.6%的毕业生薪金在3500-4500元之间,薪金在5500元以上的人群只占调查总人数的5.5%,这表明民企的薪资依旧不高。 2.2民企的制度保障不完善,大学毕业生无法安心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企的基本保障不健全,特别是医疗、住房等关系人们基本生活的保障不完善。即使大学生已经在民企就业,也不能安心工作。数据表明,45.5%的毕业生最担心的是民企制度不完善,生病无保障,另有21.8%的人感觉薪资不稳,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如果有机会跳槽依然有54.5%的人想跳槽。这也成为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民企工作的主要原因。 2.3民企的管理体制灵活,重能力、轻学历的用人理念是其最大的优势。 统计表明,民企的优势在于其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更加制度化、人性化,有58.2%的毕业生认为,民企不排资论辈,部门职位流动快,能力提升的空间大,这也成为民企吸引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有41.8%的毕业生认为民企用人不论学历,而是依据专业和职位进行评定。21.8%的人觉得学历根本就不重要。 2.4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动手能力欠缺,工作中普遍缺乏经验。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50.9%的.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不善于总结,这说明大学生就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手高眼低的现实状况还存在,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较少地考虑企业发展空间,50.9%的人希望自己有较好的发展前途和实现自我价值,有36.4%的人就业时考虑自己的发展空间。 3.1山西省民营发展比较落后,总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虽然民企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新的形式,民企的发展也存在很多困难,各方面都落后于全国先进省份。一是发展总量仍不够大。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在中部六省中,山西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总量和占比均处于最后一位。二是总体竞争力不够强。20xx年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仅8家,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在中部六省排倒数第二位。产品档次低,缺乏拳头产品,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三是新兴产业实力不够足。8家500强企业中,除通达集团从事装备制造业外,其余7家都属煤焦钢铁企业。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150家民营企业中,主业属新兴产业的不到20%。总体发展的落后,是导致民企薪资低,缺乏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不能安心工作的根本因素。 3.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相对落后,缺乏科学的、核心的就业价值观。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党和国家学术界都高度重视,并多角度、多途径研究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有学者提出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素养、观念上存在偏差。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地要求高校培养实践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毕业生仍然缺乏工作经验、实践经验,学生依旧不能一毕业就上岗。对于民企来说,企业需要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他们需要毕业能直接上岗的人才,因此,民企很难招到可用之人。 3.3高校的教学注重理论,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任,也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实习岗位。因此,许多学生在毕业旗舰不能进行专业实习,只能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所代替。第三,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很快,只靠学校有限的教学,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些专业如计算机专业,几乎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没有用武之地,因此,企业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差也就不足为奇。 4.1国家、地方应加大对民企的投入与支持,改善民企的工作环境。 为了支持民企的发展,我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例如: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和利率;简化审批,保障民营企业的用地;省政府设立每年20亿元规模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先进设备引进、上市企业的重组扶持、中小企业有市场有回款有效益产品生产所需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鼓励类产业投资贷款贴息、自主创新平台建设补助等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促进了民企的发展,然而,民企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还应在职工的医保、养老等基本保障上支持,减轻企业的包袱,使大学生能安心地在民企里工作。对于民企来说,一方面应该很好地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自力更生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凡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必须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4.2加大对民企的正面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真真切切地了解民企。 事实证明,民企是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用人不论资排辈,重视职员的能力,对员工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等。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企,他们的管理模式、保障制度十分健全,但是却缺乏宣传,许多大学生对他们缺乏了解,因此,学校应该经常深入民企对其进行调研,鼓励学生到民企实习、工作,树立优秀的员工作为榜样,同时加大民企的相关知识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比例,让学生更加了解民企,转变就业观念。 4.3加大对学生实践课程的投入。 从学校层面来首,学校应该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强投入。一方面要保障学生实验、实训的资金的投入,改善实验实训的条件,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和实习。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动手,少一些无用的说教;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邀请企业中的工程师或高级技师等知名人士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对老师来说,也应定期该深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加大对理论实践做出贡献的教师的奖励。 因此,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并不只是学生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学生才能转变就业观念,更安心地在民企中工作。 标签: |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