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16 13:36:00人气:下载文档docx
高一教案是指为高一年级学生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文稿,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高一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觉得我们需要制定一份高一教案了。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汇总了一些经典的高一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熟悉;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研探式. 一.复习提问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x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中,… 由条件可得即,可知,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定?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预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x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熟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1.方程思想的运用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研究项的符号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生:回顾,说出自己的看法、 2、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你将采用什么方法? 生:回顾、思考、讨论、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3、阅读并思考教科书上的例4,你将选择什么方 法解决例4的'问题 生:自 学例4,并完成练习题1、2、 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8、小结: (1)利用“坐标法”解决问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体会利 师:指导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生:阅读教科书的例3,并完成第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题的需要准备什么工作? (2)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才能易于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3)你认为学好“坐标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 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什么叫平面的一组基底? 平面的基底有多少组? 引入:。 1.平面内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点a可以用什么来。 表示? 2.平面向量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示呢? 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有关证实和判定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熟悉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定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实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定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实,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非凡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熟悉。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本质,把握单调性的证实。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实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实,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实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熟悉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熟悉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实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轻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会利用定义判定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非凡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爱好,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重点是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难点是对概念的熟悉。 投影仪,计算机。 引导发现法。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反映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函数的另一个性质。从什么角度呢?将从对称的角度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数值上的对称问题,等,也可能会举出一些图象的对称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函数具体化,如和等。)。 学生经过思考,能找出原因,由于函数是映射,一个只能对一个,而不能有两个不同的,故函数的图象不可能关于轴对称。最终提出我们今天将重点研究图象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从形的特征中找出它们在数值上的规律。 二。讲解新课。 2、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学生开始可能只会用语言去描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比较得出等式,再令,得到,详见课件的使用)进而再提出会不会在定义域内存在,使与不等呢?(可用课件帮助演示让动起来观察,发现结论,这样的是不存在的)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成立。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提示或调整。 (1)偶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偶函数。(板书)。 (给出定义后可让学生举几个例子,如等以检验一下对概念的初步熟悉)。 提出新问题: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同时打出或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 学生可类比刚才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奇函数。(板书)。 (由于在定义形成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故可以先作判定,在判定中再加深熟悉)。 例1。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1);(2); (3);; (5);(6)。 (要求学生口答,选出12个题说过程)。 解:(1)是奇函数。(2)是偶函数。 (3),是偶函数。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解决问题,指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说明与不等。如即可说明它不是偶函数。(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再次熟悉到定义中任意性的重要)。 从(4)题开始,学生的答案会有不同,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做评述。即第(4)题中表面成立的=不能经受任意性的考验,当时,由于,故不存在,更谈不上与相等了,由于任意性被破坏,所以它不能是奇偶性。 可以用(6)辅助说明充分性不成立,用(5)说明必要性成立,得出结论。 (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板书)。 由学生小结判定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在刚才的几个函数中有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有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也有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呢?若有,举例说明。 例2。已知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求证:。(板书)(试由学生来完成)。 (4)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板书)。 例3。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1);(2);(3)。 由学生回答,不完整之处教师补充。 解:(1)当时,为奇函数,当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当时,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当时,是偶函数。 (3)当时,于是, 当时,,于是=, 综上是奇函数。 教师小结(1)(2)注重分类讨论的使用,(3)是分段函数,当检验,并不能说明具备奇偶性,因为奇偶性是对函数整个定义域内性质的刻画,因此必须均有成立,二者缺一不可。 三。小结。 1、奇偶性的概念。 2、判定中注重的问题。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函数的奇偶性例1.例3. (1)偶函数定义。 (2)奇函数定义。 (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例2。小结。 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4)函数按奇偶性分类分四类。 (1)定义域为的任意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你能试证实之吗? (2)判定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实。 在此基础上试利用这个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下面的问题: 高一数学必修教案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1.阅读课本练习止。 2.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层次间的联系是什么? (3)对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4)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同学们应从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同学们在学习时应该把两个函数进行类比,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 一、提问题。 1.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函数分别在指数函数中是什么? 2.两个函数如果互为反函数,则他们的值域,定义域有什么关系? 3.是否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试举例说明。 二、变题目。 1.试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2);(3);(4)。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3)。 3.已知则=;的定义域为。 1.对数函数的有关概念。 (1)把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叫做对数函数的底数。 (2)以10为底数的对数函数为常用对数函数。 (3)以无理数为底数的对数函数为自然对数函数。 2.反函数的概念。 在指数函数中,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值域是;在对数函数中,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值域是,像这样的两个函数叫做互为反函数。 3.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定义域的求法: 4.举例说明如何求反函数。 一、课外作业:习题3-5a组1,2,3,b组1, 二、课外思考: 1.求定义域: 2.求使函数的函数值恒为负值的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1. 阅读课本 练习止. 2. 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层次间的联系是什么? (3)对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4)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关系? 3. 完成 练习 4. 小结. 二、方法指导 1. 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同学们应从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一、提问题 1. 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函数分别在指数函数中是什么? 2.两个函数如果互为反函数,则他们的值域,定义域有什么关系? 3.是否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试举例说明. 二、变题目 1. 试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 ; (2) ; (3) ; (4) . 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 (2) ; (3) . 3. 已知 则 = ; 的定义域为 . 1.对数函数的'有关概念 (1)把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的底数; (2)以10为底数的对数函数 为常用对数函数; (3)以无理数 为底数的对数函数 为自然对数函数. 2. 反函数的概念 在指数函数 中, 是自变量, 是 的函数,其定义域是 ,值域是 ;在对数函数 中, 是自变量, 是 的函数,其定义域是 ,值域是 ,像这样的两个函数叫做互为反函数. 3. 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定义域的求法: 4. 举例说明如何求反函数. 一、课外作业: 习题3-5 a组 1,2,3, b组1, 二、课外思考: 1. 求定义域: . 2. 求使函数 的函数值恒为负值的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重难点: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阅读材料、思考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普查。 1、【问题提出】p7。 通过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关的支持.教科书通过对人口普查的有关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与艰辛.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女性别比、受教育状况、增长趋势等.人口普查是对国家的政府决策实行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普查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以加深学生对于普查的理解.学生可能有一个误解,普查就是100%的准确,其实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差.教科书通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人口普查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最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出现漏登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针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艰辛而提出的,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数据得来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 2、【阅读材料】p4。 “阅读材料”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处,这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目的是为了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 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普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普查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方式. (二)、抽样调查。 【例1和其后的“思考交流”】p8~9。 紧接着,教科书通过例1和“思考交流”的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普查有时候难以实现.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被调查对象的量大;其二,普查对被调查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然后,教科书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两个主要优点. 【例2和其后的“思考交流”】p9~10。 主要是讨论在抽样调查时,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在抽样时,如果抽样不当,那么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导致对决策的误导.在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要保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取到;同时,还要注意到要尽可能地控制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或检验对检验对象具有破坏性时,通常情况下,所以采用普查的方法有时是行不通的.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1)迅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解:统计的总体是指该地10000名学生的体重;个体是指这10000名学生中每一名学生的体重;样本指这10000名学生中抽出的200名学生的体重;总体容量为10000;样本容量为200.若对每一个个体逐一进行“调查”,有时费时、费力,有时根本无法实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抽样调查. 例2为了制定某市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校服的生产计划,有关部门准备对180名初中男生的身高作调查,现有三种调查方案: a.测量少年体校中180名男子篮球、排球队员的身高;。 b.查阅有关外地180名男生身高的统计资料;。 c.在本市的市区和郊县各任选一所完全中学,两所初级中学,在这六所学校有关年级的小班中,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10名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 解:选c方案.理由:方案c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样本比较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可以被用来估计总体. 例3中央电视台希望在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一周内获得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下面三名同学为电视台设计的调查方案. 甲同学:我把这张《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调查表》放在互联网上,只要上网登录该网址的人就可以看到这张表,他们填表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反馈到我的电脑中.这样,我就可以很快统计收视率了. 乙同学:我给我们居民小区的每一份住户发一个是否在除夕那天晚上看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调查表,只要一两天就可以统计出收视率. 丙同学:我在电话号码本上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电话号码,然后逐个给他们打电话,问一下他们是否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我不出家门就可以统计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请问:上述三名同学设计的调查方案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收视率吗?为什么? 解:综上所述,这三种调查方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收视率. (三)、课堂小结:1、普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普查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方式.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2、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1)迅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作业:p10练习题;p10【习题1―2】。 五、教后反思: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3.简单组合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自主学习 1.照相、绘画之所以有空间视觉效果,主要处决于线条、明暗和色彩,其中对线条画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几何问题,我们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 质疑提问 光是直线传播的,一个不透明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的屏幕上会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的光线叫做投影线,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面. 一、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思考2:用灯泡照射物体和用手电筒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分别是哪种投影? 投影的分类: 把一个空间几何体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可以获得一个平面图形.从多个角度进行投影就能较好地把握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通常选择三种正投影,即正面、侧面和上面,并给出下列概念: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 问题探究 思考2:如图,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其三视图分别是什么? 思考3:圆柱、圆锥、圆台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 思考5:球的三视图是什么?下列三视图表示一个什么几何体? 例1:如图是一个倒置的四棱柱的两种摆放,试分别画出其三视图,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四、 课堂检测 五、 小结评价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3.三视图的应用及与原实物图的相互转化. 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教学目标。 3.让学生深刻理解向量在处理平面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教学难点:如何将几何等实际问题化归为向量问题. 教学过程。 由于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积运算具有鲜明的几何背景,平面几何图形的许多性质,如平移、全等、相似、长度、夹角等都可以由向量的线性运算及数量积表示出来,因此,可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中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向量方法在平面几何中的运用。 思考: 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可以分哪几个步骤? 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可以分哪几个步骤? “三步曲”: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高一政治必修三教案(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课时安排:3~4课时。 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本节课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投影和三视图,这部分知识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一方面它是对上一节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再一次强化,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能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是建立空间概念的基础和训练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三视图部分也是新课程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常常结合给出的三视图求给定几何体的表面积或体积设置在选择或填空中。同时,三视图在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中有着广泛应用,同时也为学生进入高一层学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表示的立体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再由三视图想象立体图形的复杂过程。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是新课程几何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通过大量的多媒体直观,实物直观使学生获得了对三视图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操作练习,实现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为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重点:画出空间几何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体会在作三视图时应遵循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原则。 (二)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即: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 四、学生现实分析。 本节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投影形式,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和基础。投影和三视图虽为高中新增内容,但学生在初中有一定基础,在七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的基础上给出了三视图的概念。到了九年级下册则是在介绍了投影后,用投影的方法给出了三视图的概念,这一概念已基本接近了高中的三视图定义,只是在名字上略有差异。初中叫做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进入高中后特别是再次学习和认识了柱、锥、台等几何体的概念后,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给出了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变化也说明了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差异。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针对本节课知识是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空间思维难度较大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教学法、启导发现法。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启发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启发性,解决了教师“口说无凭”的尴尬境地,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法指导。 力争在新课程要求的大背景下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学生的辩证和讨论前提下,发挥教师的概括和引领的作用。 高一数学必修教案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高一数学必修教案(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熟悉。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本质,把握单调性的证实。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实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实,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实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熟悉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熟悉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实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轻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一政治必修三教案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2)把握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3)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4)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联合实际,结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来说明为什么其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联系实际,结合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及原则,分析说明权利与义务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权利观、义务观,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特权”、“拖权”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处理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2)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政治生活,做到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高一政治必修三教案理解:(1)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2)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力要求: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在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相符的。同样质量的黄瓜,夏天的价格比冬天要便宜;春节左右的价格比平时的价格要贵;不同销售摊点的价格也不相同。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管价格怎样变化,离不开商品的价值,从长远的、整体的观点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时间效率观念,以便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以及为将来适应社会服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必修二教案(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高一数学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 1、识记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理解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以及租赁消费时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其中主要集中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相关讨论。 (二)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如何安排生活费? 学生活动:互相安排并讨论各自的消费活动或消费内容,发现其中的区别。 (1)收入。 教师活动:设问解疑。 同学们是否发现各自的消费有什么不同?而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在此主要是什么? 教师讲解: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物价水平。 教师活动:影响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还有没有其他了呢? 学生活动:就材料进行相应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消费活动还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 教师讲解: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物价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二:小君的苦恼。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学生活动:就相关情境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相应的解释理由。 (2)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的商品,而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无形的服务。 万事大吉了!大家知道小君已经达到哪种消费层次了吗?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相应问题,得出享受资料消费的结论。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探究活动三: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结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1)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电子产品、汽车等。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直观感受来了解消费结构的变化。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教师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我国这几年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三)情景回归: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了解教学反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数学必修二教案(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标签: |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案必修(专业15篇)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