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13 19:24:53人气:下载文档docx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实例。 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反思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期末化学抽查考试考出好的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期末考试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文档为doc格式。 。 九年级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一.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教学过程。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学生活动】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分子九年级化学教案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目标教学法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课时 前提诊测: 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目标展示: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学案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 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一) 学生情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这样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还节。 (二) 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我向同学们展示mno2,clo3,h2o2,mno4这四种药品,同时给出它们的化学式。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追问,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在教师引导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分别加热mno2,clo3,clo3和mno2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将运用自制教具“多孔试管夹”。普通试管夹只能一次加热一个试管,而“多孔试管夹”的优点就是能一次加热多个试管,同时能对这些试管中的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clo3可以用来制取o2,mno2不能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实验探究二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和3ml5%的h2o2溶液与少量mno2的混合物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h2o2可以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这时,学生对于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们知道反应物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也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活动探究三 加热mno4制取o2。这是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根据一下六点提示来进行实验操作,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mno4制取o2的操作步骤。用七个字简述出来便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同时通过其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我们能否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废弃物品来做这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呢?这就是我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实验装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节约意识了。 通过让学生观察clo3, h2o2, 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三) 联系生活,扩展新知 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同时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 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这几道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 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将尽可能的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把自己的自我评价写进学习记录卡中,装入学生成长袋中。我会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九年级化学教案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40%。 水55%。 双氧水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m溶质=?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九年级教案制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所以对于制取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因此老师如何引导是这堂课的关键。 这堂课我通过“反应原理-药品-仪器-实验步骤”的基本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和药品,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据反应原理及仪器药品,归纳得出实验方法、步骤。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合作充分,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多少。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在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则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另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为了达到目的,教学上花时较多,易拖堂。 九年级教案制kclo3与mno2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 二、加热高锰酸钾。 装置同上(固固加热型),2kmno4=k2mno4+mno2+o2↑。 三、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过氧化氢, 装置采用固液常温型,用排水法,k2mno4+cl2=2kcl+mno2+o2↑。 扩展资料: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氯酸钾分解放氧是放热反应。在酸性溶液中有强氧化作用。与碳、磷及有机物或可燃物混合受到撞击时,都易发生燃烧和爆炸。 因此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如混有一定杂质,有时候甚至会在日光照射下自爆。遇浓硫酸会爆炸。可与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由离子构成。氯酸钾绝不能用以与盐酸反应制备氯气,因为会形成易爆的二氧化氯,也根本不能得到纯净的氯气。 二氧化锰(自然界以软锰矿形式存在)。物理性状:黑色无定形粉末,或黑色斜方晶体。溶解性:难溶于水、弱酸、弱碱、硝酸、冷硫酸,加热情况下溶于浓盐酸而产生氯气。 氧气(oxygen),化学式o2。化学式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常温下不是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这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仅次于氟有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该内容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通过图片和ppt的复习,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说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之前一系列性质实验的演示,学生都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气。 这种条件下,以生活中实例介绍两种生成氧气的方法,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介绍,为一起选择做铺垫。 在进行反应物介绍时候,就可以带出仪器选择方法了。对比两种反应物状态: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和反应条件:一种加热,一种不加热,得到两套发生装置。注意让学生观察他们搭建的仪器和ppt上的有什么不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并在此解释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复习氧气密度和溶解性之后,根据氧气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利用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好理解氧气应该沉在空气下方,空气从上方跑走,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因为此前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比较的实验中已经介绍并亲身尝试过,所以难度也不大。 在介绍完向上排空气法,可以马上追问学生,利用此种收集方法,你们怎么能观察到氧气是否收集满呢?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氧气助燃性,由此引出验满的操作。 以上内容完成后,本节课重点部分已经可以算介绍完了,之后就是对制取气体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详细解读,学生进行语言表述训练。 九年级化学教案170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元素(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180课题1金属材料(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空气(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190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水的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原子的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200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1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3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离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2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23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溶解度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化学肥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4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属材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刚石、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绪言课件-初三化学(人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件-初三化学(人250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件-初三化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260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2.p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1.p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课件-初270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280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拓展性课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290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初三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示例(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新人教九年级科学期初测试卷-浙教版[原创]340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九年级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特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表现为缓慢氧化、烧、爆等。空气中可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得更剧烈,而某些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可以发生燃烧。 氧气与非金属反应。 1、木炭: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硫: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磷: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热、有浓厚的白烟生成。 4、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其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 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进行co2制取的探究实验。 3、了解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 方法和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对比、归纳,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归纳和应用。 2、通过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4、通过实验比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讨论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 二、我来探究--–如何才能得到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 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2、通过网络,了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3、哪种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展示要求】。 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把你们知道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用最简练的文字或符号写在黑板上,尽可能不要跟其他组重复,在适合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上画圈。 【师】请结合黑板上的提示,完成自学任务。 【小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三人一台电脑利用网络搜索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 【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师生共同盘点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师】。 【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实验要求)】。 我们来看一些大家的结论,只有有的组认为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有的小组都认为是碳酸钙与稀盐酸,那么这两种方法到底是哪种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探究。 1、取一支试管用镊子加入1-2粒的石灰石。 2、另取一支试管用纸槽加入少量的碳酸钠。 3、同时往两支试管中倒入等量的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教师提示剩余药品的回收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认为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更合适,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了。 【师】大家想一想,实验室制备一种气体药品的选择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选择依据)。 【师】请大家尝试在积累本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练一练】。 【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书写的质量较差让一位同学到黑板给大家讲解)。 【学生代表讲解方程式的书写】(思路还不是很清晰)。 【教师亲自演示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我来实验--–制取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装置,选择适合二氧化碳的装置。 温馨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出示图片】。 【得出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有液体所以要选择a、b、c这样的发生装置,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师】请大家思考,怎样才能收集一满集气瓶的二氧化碳。 【小组交流】。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长得带领下,用面前的仪器收集一满集气瓶的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反思】(师生共同反思)。 四、归纳提升。 【出示网络图】师生结合知识网络图,共同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原理、发生装置、制取装置、验满、步骤等方面回顾,总结提升。 九年级化学教案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1-4题。 九年级化学教案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选择、反应原理、催化剂初步概念等,都要尽可能让学生以参与者身份,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获取知识。 决不可单向传递式灌输,学生的参与要靠教师的引领,即创设好实验情境、设置好问题的的台阶,使学生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和参与探究的激情。 第二课时。 这是一节知识与技能交替训练的活动课。不仅对实验原理、步骤等,要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操作技能也有一个由学到会的过程。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反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突出安全第一,还要通过认真的实践训练来形成基础实验技能。教学中要不断树立成功的典型,鼓励学习进步;还要相机纠正错误,指明努力方向。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违规操作及言行,不仅要及时发现,更要当机立断予以制止。 必须重视课后的及时总结。主要以学生的具体个案来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科学的实验态度。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认识掌握正确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双基”。 必须重视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功能。通过个别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分析与必要的研究。 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探究。 演示一:分别加热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演示二: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h2o2,向其中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mn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两个演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得出kclo3和h2o2都可以用于制取氧气,而mno2不能制取氧气,但mno2对制取氧气有加速的作用。而这个加速作用,就是催化作用。从而到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概念。至此,学生对催化剂就有了较为形象的理解。接着再继续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进行讲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得以突破。 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让学生通过加热kmno4制取氧气,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学生总结出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简要的说就是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我会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我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题目,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 我也会布置教材上的一些典型课后习题让学生做,在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的同时,学生也能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化学教案(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设计1、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做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兴趣很大,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侧重训练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不多,在第二课时补充。 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氧气来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氧气的检验方法与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应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教材分析:本章节在初三化学学习的整个阶段占有核心地位,为以后的化学计算将奠定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接触化学计算,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完善计算解题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把握考点和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中的微粒美和计算美,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书写。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讲授法。 课前准备:大白纸、记号笔。 标签: |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