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0-13 10:01:16人气:下载文档docx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这些教案范文还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篇一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篇二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篇三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篇四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2×7=14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 )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 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 2×7 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篇五《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篇六《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篇七(课标人教实验教科书24页的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 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并会用一种方法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分解质因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解质因数 难点:准确分解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答】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1是什么? 【解答题】 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把你判断的填在指定的圈里。 质数合数 (二)新知学习 引入:今天,我们学习合数与质数之间关系 揭示课题-------分解质因数 【典型例题】 合数 1.看合数21 (1)有多少个因数?并写出:1、3、7、21 (2)回到今天讨论的问题是合数与质数之间的关系,排除1和它本身21,即1×21=21。 (4)质因数与因数的分别?(也就是1和合数做质因数,也就是分解质因数中不能有1和合数;什么数都可以做因数) 2.研究讨论合数的分解方法。 (1)“树枝”图式分解法。 (2)“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3.把27,51,57,87,81分解质因数 【小结】(分解质因数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10题) 【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的横式哪些是分解质因数?哪些不是?理由? 24=2×2×66=1×2×360=2×2×3×5 2.把分解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提高练习】 把16,12,45,56分解质因数。 【拓展练习】 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并分别写出它们所有的因数。 分解质因数因数 1515= 1818= 2020=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 把8,72分解质因数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篇八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标签: |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