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2-28 08:12:14来源:说说网人气:我来评论
芸裳: 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专注古诗文20年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功名,自古以来都是极具吸引力的。不但在于它的收入稳定,更在于那一官半职所带来的无限荣耀。 对于做官的迷恋,上下五千年,在中国都没有改变。我认识很多朋友,为了公考,全国各地跑,考到哪去哪。这样的壮举,在山东、河南最为突出,几乎,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有很多山东、河南人的身影。 我有几个学生是山东的,我问他们毕业干什么。他们说妈妈想让他考公务员。男孩考公务员,女孩当老师,在孔孟之乡,这是再体面不过的职业了。 但是,考上之后,后悔的人也不少。 俗话说,考编不异地,异地不乡村。小编也曾经在外地工作好多年。 身处异乡,心中凄楚孤独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几度徘徊,想辞去工作,身边的领导和同事都说,咱们这个工作有编制,稳定,不怕失业,没有失业焦虑,福利待遇也是相当好。辞去了后再找这么好的工作不容易。 后来,深思熟虑后,还是毅然抛弃了那个所谓的铁饭碗,回到自己的家乡。 虽说待遇不如从前,但是,周末回家看看父母,身边都是操着同样口音的人,触目所及,皆是熟悉。内心深处真的舒适了很多。 回到家乡后,虽然说,也没有隔三岔五的回家陪父母。但是,那种他们有急事了我可以马上到;我生病了,他们也能很快赶来的安全感,让心里踏实了很多。 钱多、事少、离家近,在工作选择中占两点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的时候,是钱少事多离家远。 前途和安适,安土重迁和背井离乡,这是历代人的选择难题。 宋代有一首诗,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品读。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宋·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这首诗的意思是: 身处异乡,什么东西最能牵动我的愁绪呢?傍晚,为排解愁绪,我独自登上这边城的城楼。 暮色降临,黄昏中,只见北来雁飞。在这荒寒的边塞,往西望去,没有人烟。耳边传来声声号角,声音高远而呜咽。由于天气寒冷,泾河上面已经结冰,河水无法流动。 你在这荒寒之地做着没有前途的小官,而我,客居于此,这其中的思乡愁苦,都难以排解。 诗中的原州,在现在的甘肃和宁夏交界处,当时属于边疆。 从事,是州郡长官的佐吏,官职不大,也没什么前途。 贫官,不是指工资低,意思是没有前途,升迁无望。 这首诗中,首联诗人即以设问开篇,引出下文对边疆宏伟景象的描写,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诗歌的颔联,诗人采用对比手法,以“有雁”和“无州”作对比,写出了原州地处边疆的冷落萧条,抒发了作者孤寂、凄楚的心情。 颈联紧承上文,继续实写,诗人耳边听到的,是呜咽的声声号角;眼睛所看到的,是结冰后,泾河流不动的河水。号角与寒水,都为诗人增加了更多的愁绪。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张贲和魏野,一个客居于此;一个做着没有前途的小官,困守于此,此中愁苦,只有二人才能体会。 这首诗的作者魏野,是北宋前期著名的隐士。在当时,他的名望远远超过林逋,只不过魏野的诗歌散失较多,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声渐渐隐没。 魏野生活在河南陕县,他在陕州东郊修建草堂,种竹载树,把环境布置得很是清幽。他隐居于此,乐耕勤种,一生清贫。 在诗歌创作上,魏野效法晚唐的贾岛、姚合,诗风清淡朴实,多写田园风光。如“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以及这首诗中的“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都是他的名句。 据说,有一次,契丹人入朝求见,要求就是要魏野的半部诗集。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认为魏野为朝廷增添了光彩,要求魏野出来做官,但是被他拒绝了。 在中国历史上,汲汲于功名的数不胜数,隐居于乡野的也不在少数。什么是追求?什么是正确? 武元衡位极人臣,却惨遭屠戮;于谦赤胆忠心,而死于非命。苏轼自从踏入仕途,故乡便只能出现在梦中。若不是深切的体会到离乡之苦,又怎么会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人诗篇? 魏野也许是早已看透了官场的不易,所以才效法渊明,修篱种菊,远离庙堂。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这一生,穷也罢,富也罢;困也罢,达也罢。什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这世间,再美的风景也抵不过内心的轻松和自在。 创作不易,您的点赞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标签:古代文学 研究生 诗文 |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