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经典说说美文,带给您最深的感动。

标签聚合|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搜索
说说美文分类 校园美文 随笔美文 优美散文 优美诗歌 人生感悟 心情日记 情感美文 励志人生 原创美文
当前分类:

情感美文

李玫瑾:40年上千案例揭示,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令孩子绝望!

日期:2024-05-29 00:40:02来源:说说网人气:我来评论

导读:“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这是一位14岁孩子的遗书,来自李玫瑾教授讲述的一个故事。毕节市一个村的四兄妹在家服农药身亡,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5岁。正是花样年华的孩子,...

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想,今清零了!”

这是一位14岁孩子的遗,来自李玫瑾教授讲述的一个故

毕节市一个村的四兄妹在服农药身亡,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5岁。

正是样年华的孩子,为何会对“死”下定决,要从孩子的原生家庭说起。

四兄妹的父母,一向不和,吵架动已是家常便饭。

从来没人在意孩子的喜怒哀乐,长子更是家暴受害者。

儿子跳过河,被警察送回来,离家出走十几天,回家被母亲脱光衣服,在烈日下暴晒。

后来,父母常出门打工,甩手把家里的一切扔给了长子。

他们住着宽敞的楼房,家里却像冰窖。

他们物质并不匮乏,内心却极度贫穷。

太多父母对养育的理解,仅限于“养”,而没有“育”。
以为孩子吃饱喝足,就是幸福
但其实,孩子的幸福不在于物质养育,而在于心理需求是否被满足。
就像人的身体,缺少哪个物质都会生病,孩子也会因情感匮乏而寡欢。
物质养育再满足,也不能替代心理养育。
心理抚养,重于物质养育。

比起物质满足

孩子更需要精神富足
综艺节目《幸福来敲门》有一期,一个小女孩上节目,只想照一张全家福。
手机就能搞定的一张照片,孩子为何这么难?
为了供女儿学习,父母常年在外赚,连过年父母都是轮流回家呆几天。
懂事的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但她更渴望的,不过是妈给她做饭,爸爸陪她吃饭。
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孩子居然要靠想象。

父母真的要反思,比起物质满足,孩子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

教育大师霍姆林斯基曾说:父亲只保证孩子物质需求,母亲也不是他精神生活中心,孩子就会处在精神空虚匮乏的氛围中。
因为,孩子的自我建构与成人完全不同。
他们的成长,不是体验物质满足,而是通过不断的情感满足,逐渐建立起稳固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
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情感的互动、共情与持续的关注。
有了这些情感的联结,孩子的智力与道德才能健康发展,他就会成为情感健康的人。

心理贫困的孩子

过不好现实人生
李玫瑾教授说:缺爱的心灵就像沙漠,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令人绝望。
家庭中情感缺失,影响孩子的一生
看过一部纪录片,一位支教老师聊起班上的孩子。
令她诧异的是,本该是天真、烂漫,求知欲旺盛的年纪,这里的孩子感情淡漠,上没有任何表情。

五一放假回来,孩子一个个目光呆滞,嘴里一直说着:好无聊啊。

性格忧郁的孩子,甚至对她说:好想冬眠到考大学再醒来。

后来,在家访中,她找到了答案:孩子的精神面貌,和父母养育方式息息相关。
从小到大,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是被父母棍棒教育着。
孩子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表达爱,孩子也不懂怎么表达爱。
他们从小被要求要懂事,不许哭。
这样长大的孩子,人生注定会异常艰难。
父母没教过孩子任何社会化技能,他们进入社会后,没有社交能力,没有情绪管控力。
无论工作与生活,他们都会在自卑、怀疑、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中,要么性格孤僻,要么逃避厌世,严重地,很可能走向犯罪道
总之,他们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小船,无法预判任何行为的后果,而任何后果都会变成养育的苦果。
心理养育,从依恋关系开始
《被忽视的孩子》书中指出:
抚养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成人,不需要大师、圣人、心理医生,只是需要“足够好”的父母。
这些父母只需识别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物质需求,孩子就能茁壮成长。
而这些需求被满足的前提,就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安全的依恋,是孩子一生温暖向阳的力量源泉。
建立依恋关系,父母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1、在共情中,重视孩子
综艺《爸爸当家》中,王祖蓝曾透露,年少时总被父亲吼,而自己都不知道哪里做错。
母亲维护父亲,会解释道:爸爸只是工作累了。

但身为妈妈,她跳过了孩子的情绪,忽视了孩子也需要被共情和重视。
父母能共情到孩子的感受,这对孩子就是莫大的重视。
孩子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他才能因高自尊而自信。
2、创造稳定的成长环境
一位网友讲过一个故事,他帮楼下早餐店女儿辅导功课。
令他惊讶的是,这对外地夫妇的家,和其他外地务工人员的家截然不同。
不大的房间,每个角落井然有序,女儿有专属的书桌、台灯、书架,以及许多书。
店主闲下来的时候,不看电视、不打麻将,而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
他说,这家人女儿和爸爸妈妈关系极好,性格也是乐观开。
从儿童心理学上说,稳定的外部环境,对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巨大作用。
我们改变不了生存环境,但能给孩子一个温馨有序的家,温暖的港湾也是孩子的归属感。
3、和孩子聊自己的生活
著名漫画家丁午老师曾被下放到农村,父女很长时间相隔两地。
为了联络感情,他用画书信的方式,向8岁的女儿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
比如,他生病了,同事带着果看望,他会就此引导女儿:像叔叔阿姨学习,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当故事,以此教育孩子做人做事。
孩子知道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一种安全感、边界感的培养。
4、让孩子感受被需要
短视频刷到这样一条新闻,3岁的孩子帮父母收白菜。
他先将烂菜叶摘掉,再用自己玩具车,把三五颗白菜拉走
帮妈妈收拾家务,帮爸爸招呼客人,帮父母照顾老人,让孩子在生活中,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
帮助本身就是在制造情感联结。
孩子在心理上,不仅收获父母的认同感,还能体验被需要的价值感。

物质养育和心理养育对孩子成长,都是不可或缺,但并非无法共存。

我们不必全天候陪在孩子身边,但一定要让孩子感受:父母与自己心始终在一起。

只要情感不断联,孩子就会带着安全感与归属感,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

标签:李玫瑾 40年 上千 案例 揭示 心理 贫困

标签聚合|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