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经典说说美文,带给您最深的感动。

标签聚合|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搜索
分类
当前分类:

句子

古文精辟人生感悟句子励志【精辟人生感悟句子幽默】

日期:2022-12-06 09:21:27来源:人气:我来评论

导读:1【原文】吾日三省①吾身:为人谋②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③不习乎?【出处】《论语·学而》。【注释】①省:检查,查看。②谋:谋划,指考虑事情。③传:教授。这里指的是别人传授给自己的知识。【译文】我每天都要进行三次反省:查看替别人考虑的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进......

1【原文】

吾日三省①吾身:为人谋②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③不习乎?

【出处】

《论语·学而》。

【注释】

①省:检查,查看。②谋:谋划,指考虑。③传:教授。这里指是别人传授给自己的知识

【译文】

我每都要进行三次反省:查看替别人考虑的事情是否尽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进行了温习?

【赏析与启迪】

从古至今,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将反省作为自我完善的重要段,甚至将“闭门思过”作为生活的必修课。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审视内心世界,才能认识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才能有所提高和进步。读求知的过程中,能养成静心思过的习惯,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那么,你今天的不足就能成为你明天成功的阶梯。

如果个人不懂得自我反省,不懂得换位思考,就会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陷入盲目自信的误区。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更需要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反思,剖析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2【原文】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①;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恶业:坏事,罪过。

【译文】

人活着莫过于活得安逸,但太清闲了反而会生出坏事;人活着以清静为上,但太清静了反而接近庸俗的情趣。

【赏析与启迪】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负荷。做人,一定要懂得放下烦恼,摒弃俗念,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一个能享受清闲妙趣的人,往往不为世俗名利所拖累。

清闲并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俗说“无事生非”,说明无所事事的人很容易招惹是非,这也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形。

看过《浒传》的人,一定记得这样一段描写: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成天无所事事,带着一群爪牙惹是生非,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最后死于非命。这样的子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都有。这类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知理想为何物,胸无大志,游手好闲,只能到处寻找刺激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事实上,某些青少年正是因为游手好闲,寻衅滋事,才走上犯罪之的。

3【原文】

人善①我,我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出处】

《韩诗外传》,作者韩婴,西汉“韩诗学”的开创者。

【注释】

①善:善待。

【译文】

别人善待我,我善待别人;别人不善我,我还是一样善待别人。

【赏析与启迪】

做人要有包容之心。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很容易做到互助友善,但当别人侵害了自己的利益时,仍能宽容对方、帮助对方,就相当难得了。宽容大度,不仅仅能让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常言道:你的胸襟有多宽阔,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一位老人在救治一条受伤的蛇时,不小心被蛇咬了一口,但老人没有放弃,继续救治。有人不解地问道:“蛇咬你,你还救它干什么?”老人头也不抬:“它咬我,是它求生的本能;救它,是我的本性。”

人不同于蛇,人是有感情的,当你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时,是否反思过,自己是否善待他人?当你抱怨某某同学难以相处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给过别人关心和帮助?如果你回答的底气不足,那就不要责备别人。

4【原文】

物格①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②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③,身修而后齐④,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出处】

《礼记·大学》。《礼记》中之《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注释】

①物格:事物的道理得到穷究。②意:即意念。③身修:即品德修养得到提高。④家齐:家政得到治理。

【译文】

推究事物的本源才能获得各种知识。获得知识之后,人的意念就会变得诚实;一个意念诚实的人,心态必然端正而不存邪念;心态端正了,品德和修养也会跟着提高;品德和修养提高了之后,家政自然就能治理好。推而广之,国家将会得到很好的治理,国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赏析与启迪】

人从获得知识开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进而变得诚实。人诚实了,心态便会端正,继而品德和修养都会得以提高,家庭就会变得和睦。家庭和睦了,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国家便会得到治理,最终达到天下大治。

其实,成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皆有可能。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循着规律渐渐深入,就能掌握它的要点。从要点切入,事情自然得到解决。

有些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求成,不愿循序渐进地完成各科作业,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背离了既定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端正学习态度,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科目入手,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能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锻炼,来磨砺自我的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5【原文】

自天子①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

【出处】

《礼记·大学》。

【注释】

①天子:古时称帝王为天子。②庶人:平民百姓。③壹是:一切。

【译文】

从天子至庶民百姓,人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赏析与启迪】

千层之塔,始于垒土。一个人做事,如果不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将不会有大的建

修身是人的立身之“本”,只有这个“本”巩固了,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一步一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修身,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校规校纪就是为大家“量身打造”的言行准则,是修身养性的切入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从一言一行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本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达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6【原文】

躬自①厚而薄②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躬自:自我检查或反省。②薄:少。

【译文】

凡事多检点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赏析与启迪】

自古以来,有德之人立身处世无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可以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友谊

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对于偶犯小错的人,我们是可以原谅的,应该给予他改过的机会,而不是刻薄责备。这样,既能使对方知错改正,又让对方保住面子。多一分宽厚、包容之心,确实是处世的一大智慧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辩证地看待问题,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作自我检讨和批评,而不是一味指责别人。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

性格决定命运。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特别强,比较容易纠正性格上的弱点。平时有意识地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把攻击、责备他人的话丢在中,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7【原文】

修身①之要:言忠信,行笃敬②,惩忿窒欲③,迁善改过。

【出处】

《朱子大全》,作者朱熹。

【注释】

①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②行笃敬:行为要笃实、恭敬。③惩忿窒欲:惩戒忿恨,消除贪欲。⑤迁善改过:往好的方面去做,将错误改掉。

【译文】

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笃实、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赏析与启迪】

修身的关键,是说话要合乎“忠信”之道。偏激会蒙蔽你的眼睛,贪欲会迷失你的心智。这里的核心是一个“善”。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就会诚实守信,即使有了错误,也会尽力改正。可见,只有向善修身,才能养成高尚的人格。

现实生活中,有的青少年盲目“张扬个性”,比较自私自利,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偏离了道德的主线,这是很危险的。只要从根本上改掉玩世不恭、偏激冲动,从心理上矫正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与狭隘,让自己的行为诚实而恭敬起来;在价值取向上,消除种种不良欲望,以一颗平和的心去看待世事,就基本上达到“修身”的要求了。

8【原文】

俭,美德也,过则悭吝①,为鄙啬,反伤雅道②。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悭吝:吝啬。②雅道:高雅的情趣。

【译文】

俭朴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俭朴就是吝啬小气了,如果凡事斤斤计较,反而伤害了与人交往的雅趣。

【赏析与启迪】

节俭,是一种美德,有助于道德的培养,有助于修养自己的身心。但过犹不及,太过于吝啬就会变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样,不仅自己生活会变得了无生趣,人们也不愿与现代的“守财奴”和“吝啬鬼”打交道,更何况成为朋友。

美国的通用公司和日本的松下公司,都是全球有名的大企业,但在管理上,绝不允许员工浪费,就算是一枚大头针、一张打印纸都不行。可见,节俭,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被世界其他各国人民广泛认可。

节俭物除提高个体的生活品质之用外,也能乐于奉献心则更好。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捐钱捐物援助灾区同胞,就是一种人性升华的表现。

9【原文】

君子①和而不同,小人②同而不和。

【出处】

《论语·子路》。

【注释】

①君子:有德行或品行高尚的人。②小人:指品行低劣、人格卑下的人。

【译文】

君子能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赏析与启迪】

有品行的人与人相处,讲团结,但不盲目附和,能够在错误面前坚持原则;而品行低劣的人则是以利益为纽带,没有是非对错之分。这样的人,表面上一团和气,事实上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要想让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就必须以诚相待,相互帮助,而不是互相勾结和利用。

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青少年学生之间就必须以诚相待、和睦相处。但这绝不是充当“老好人”,保持所谓的一团和气,甚至拉帮结伙,欺凌弱小。

10【原文】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①,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②矣。

【出处】

《庄子·渔父》。

【注释】

①真:纯真的本性。②累:忧患。

【译文】

勤勤恳恳修养自己的身心,谨慎小心地保持着自己纯真的本性,把所有的身外之物归还给别人,就不会有忧患了。

【赏析与启迪】

人的心理负担,往往是人的种种欲望造成的。如果努力修养身心,保持纯真本性,不贪恋身外之物,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拘束和忧患呢?所谓“还以物与人”,就是说要善于放下心理包袱,摒弃不良情绪。从养生的角度来说,高尚的道德不论对人的精神,还是对身体的健康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人说:“人不能将钱带进坟墓,钱却能将人送进坟墓”。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金玉良言。看那滚滚红尘中,被金钱所奴役的人不少。金钱本无错,错的是人心过分的贪婪。做人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定要守得住纯真的本性,懂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足矣。

11【原文】

交友不宜滥,滥则谀①者来。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谀:迎合,奉承。

【译文】

交朋友不能没有选择,太随便了,就会结交到阿谀奉承、别有用心的人。

【赏析与启迪】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这话说得不错,但不能因为多交朋友是好事,就降低了结交朋友的标准。要结交正直、坦诚的人,不能结交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那些表面上对你亲热、吹捧的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嘴上说着奉承话,很可能暗地里磨刀霍霍,准备寻找机会在你身上“宰”一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青少年之所以步入歧途,就和交错朋友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青少年学生在交友时,一定要理智而慎重。尤其是对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12【原文】

兼听①则明②,偏信③则暗。

【出处】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撰成,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

【注释】

①兼听:广泛听取。②明:明白清醒。③偏信:一面之词。

【译文】

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就会明白清醒;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

【赏析与启迪】

通过“明”与“暗”、“兼听”和“偏信”的对比,“兼听”与“偏信”的利弊一目了然。一个善于兼听的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人,一个乐于纳言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胸怀的人。

人的潜意识里,亲疏有别。血缘情感亲近与否,关系着一件事情的判断与解决方式的不同,在信任的程度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会怀疑或极少怀疑,而对旁人说的话,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事实上,你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见得客观公正,而旁人说的话未必就是错的。关键是怎样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青少年的判断力与对社会的认知欠缺,同学们极易被鼓动、被误导。遇到心事和苦恼,要多与亲人沟通,多和老师交流,以便及时得到疏导,千万不能偏听偏信,作出不明智的举动。

13【原文】

过①而不改,是谓过②矣。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过:动词,指犯错误。②过:名词,指错误、缺点、过错。

【译文】

知道自己有了过错而不去改正,才是真正的错啊!

【赏析与启迪】

孔子在“修身”、“正己”的问题上,非常强调自我反省和改进,要求人们知错就改。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过则勿改”,意思是说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但错了还执迷不悟,那就是错上加错。

有的青少年学生平时大错不犯,小错却不断;有的青少年学生明知自己错了,就是不肯承认并加以改正。其实,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提升你的修养,改变你的负面形象。

14【原文】

君子以见善则迁①,有过则改。

【出处】

《周易·益卦》。

【注释】

①迁:效仿,学习。

【译文】

品行高尚的人见到好的事情,马上效仿学习,发现错误,就及时改正。

【赏析与启迪】

君子之所以让人敬佩,受人景仰,就是在进德修业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颗向善的心。看到他人好的行为,就以他为榜样来学习。当发现自身的不足与错误时,立即纠正,使自己的人格、道德日臻完善。

青少年学生的求知过程,就是一个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对自己过去学到的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又要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吸纳,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要有一个虚心的态度,切不可骄傲自满。见到别人有做得好的地方,一定要借鉴、学习;见到不好的,就必须引以为戒,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15【原文】

其身正①,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

【出处】

《论语·子路》。

【注释】

①身正:品行端正。②从:顺从。

【译文】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别人也会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别人也不会服从。

【赏析与启迪】

不论你要求别人去做什么事,先要以身作则,约束好自己,别人才会甘心情愿地按你的意愿去做;反之,如果你采用高压手腕强迫他人,别人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了,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人要想说服别人,影响别人,甚至感化别人,首先他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能够严格讲究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从而起到对别人言传身教的楷模作用。

“正人必须先正己。”一个人如果自身不正,随意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怎么可能要求别人做好事情呢?

16【原文】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①也。

【出处】

《论语·述而》。

【注释】

①弃:背离。

【译文】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背离道德的行为。

【赏析与启迪】

有人群居的地方,就有谣言。谣言分为“有心”与“无意”两种。但无论有意而为,还是受人蛊惑,传播谣言总是不道德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浅薄而苛刻的人,为了满足自己阴暗的心理需求恶意诋毁他人。但谣言止于智者。对于理智的人来说,他们能辨别出事物的真伪,不会去传播那些毫无根据的传闻。

现实中,有的青少年学生偏偏对某些小道消息“很敏感”,听风就是。更有甚者,热衷于传播各种传言,弄得人心浮动。一个理智的人,通过听其言,观其形,就能看出事情的真相。而一个愚蠢的人,只会人云亦云。因此,青少年学生应该避免走入轻信谣言的误区。

17【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以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处】

《论语·季氏》。

【译文】

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赏析与启迪】

这是孔子针对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忠告。不仅讲了为人处世,还讲到了身体、气、血与健康的关系。

《淮南子》中说,“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可见,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人世间,诱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孔子提出的戒色、戒斗、戒得,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色、气、财“三戒”既是儒家的修身真言,也是道家的重要养生之道,即便在今天,仍是大家立身处世的准则。

18【原文】

穷①则独善其身,达②则兼善③天下。

【出处】

《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穷:困厄,失意。②达:得意,显贵。③善:使……向善。

【译文】

失意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能使天下人一齐向善。

【赏析与启迪】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轮替,人生之路也有风霜雨相伴,不可能时时“艳阳高照”。以一颗旷达的心,去对待世间的人与事——当处于人生低谷时,不但不能自暴自弃,还要坚持自己的操守,保持自己的善性,不去做奸邪之事;当自己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时,不能“人一阔,就变”,忘乎所以,而应坚持善性,并以自己的善性去影响、带动别人。

有人说:“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但生命必须有所坚持。”确实,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纵然穷困,也绝不肯潦倒,不肯放弃心灵深处的善良。

一个理性的青少年学生,会懂得自己应当坚持什么,改正什么。所以他们能在别人泡网吧、玩游戏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身体,为自己的明天打下基础。而那些得过且过、得混且混的青少年学生,则在浑浑噩噩中虚度时光,浪费着自己宝贵的青春

19【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①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

【出处】

《礼记·大学》。

【注释】

①明德:美德。②心:思想。③知:见解。

【译文】

古时想要彰显美德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要想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要想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先要提高知识见解。提高知识见解,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与启迪】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是儒学所倡导的人格阶梯。《大学》所列的“八条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层面,前四级属于“内修”,后三级属于“外治”,其间的“修身”是连接二者的桥梁,为理想的实现疏通了道路

正因为如此,努力修身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关乎一个人的前途,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铸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君子人格,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个性的解放,人们更加注重内外兼修,精神与物质两线并行。虽然时代赋予道德规范新的含义,不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的人生目标,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对广大青少年来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只有身心的协调发展,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20【原文】

垂①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②之事。

【出处】

《新语·慎微》,作者陆贾。

【注释】

①垂:流传。②纤微:微小,细小。

【译文】

能成就大事的人,应先做好每一件细小的事情。

【赏析与启迪】

学做事,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贪多求大,要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事的成功是以做好每一件小事为基础的。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事实未必如此,纵观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人,他们在生活中自律性强,从不敢放纵自己;在行为上注重细节,严谨认真,这就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有一个年轻人参加招聘会。面试结束后,其他应聘者旁若无人地走出会议室,而这位年轻人则将会议室里凌乱的凳子一一扶正,结果,这一不经意的动作,让他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工作。虽然不是每一名青少年将来都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却不能忽视生活的细节,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21【原文】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

《礼记·缁衣》。

【译文】

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赏析与启迪】

一个有修养、有理智的人,在说话或做事之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话、做事的分寸都会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凭一时的痛快,说出让对方尴尬的话,做出让对方难堪的事。

有的同学性格鲁莽,说话大大咧咧,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做事随心所欲,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引发矛盾、冲突;在与人交往时,不能以礼相待,甚至失信于人。这样的人,怎么会被老师和同学欢迎呢?

不论哪所学校,都有着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着青少年学生的言行。所以,青少年学生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22【原文】

君子不失足①于人,不失色②于人,不失口③于人。

【出处】

《礼记·表记》。

【注释】

①失足:犯严重错误或堕落,这里指行为不检点。②失色:因惊恐而面色变白,这里指仪态不恭。③失口:未经考虑脱口而出的话。

【译文】

君子不让自己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不在别人面前有失态的地方,不让自己无意中说出不应该说出的话。

【赏析与启迪】

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社交场合中,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能够掌握分寸,做事沉着稳重,绝不鲁莽急躁,流露浅薄之相。

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德修养好的人,往往是一个注重仪表、讲究礼貌的人,在社交场合会受到广泛欢迎,事业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有的青少年学生面对老师的时候,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姿,说话闪烁其词,不着边际;有的青少年学生行为散漫,课上行为随便,搞恶作剧,甚至与老师顶撞……这些行为不仅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也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23【原文】

瓜田不纳履①,李下不正冠②。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一说此诗作者为曹操之子曹植。

【注释】

①纳履:穿鞋子。②正冠:整理帽子。

【译文】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穿鞋子;而从李树下走过时,不要举手整理帽子。

【赏析与启迪】

这个句子即是成语“瓜田李下”的出处。

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在身正的前提下,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引起他人的误会。在跟自己有利益相关的地方,要注意避嫌。

青少年由于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很容易引发误会。所以与同学相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别人的猜疑。譬如,在身体有缺陷的同学跟前,要避免谈论伤残方面的话题;在家庭破裂的同学面前,不应谈父母离异方面的事情;当同学犯了错误时,不要幸灾乐祸;在家境不好的同学面前,不要炫富……诸如此类容易引起误会的言行,都应当尽量避免。

24【原文】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①。

【出处】

《菜根谭》。

【注释】

①本然:自然的本性。

【译文】

文章做到最佳境界,说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思想表达得恰到好处而已;人的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也没有出奇过人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归到纯真朴实的本然之性而已。

【赏析与启迪】

人工雕琢出来的东西,固然精巧别致,但缺少天然的纯朴自然之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语言朴实生动,道理浅显易懂,一切都恰到好处。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有德之人,并不是他比别人机敏多少,而是为人淳厚朴实,心地纯净善良。其行为之善,其境界之高,都是出自内心,发之本然。

作文与做人,两者之间有一些相通的道理:不可过分做作,不可弄虚作假。那些最简单、最朴素的人和事,往往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青少年学生必须注重自我人品的培养。平时待人接物,不要矫揉造作;说话做事,不要故弄玄虚,去掉身上所有虚浮的东西,以一颗淡泊与自然的心来对人、对事、对生活。

25【原文】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良药”原文为“毒药”。

【译文】

忠诚的谏言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是有利于事业的成功;有功效的药物虽然味道很苦,但对病情却有极好的疗效。

【赏析与启迪】

这句古训尽管历时千年,仍然是劝世良言。忠言、直言会让对方难堪,却饱含真诚;奉承、蜜语表面上听起来受用,但很多却是虚情假意,甚至包藏祸心。因此,人若要少犯错误,一定要有听得进逆耳之言的雅量。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听魏徵等忠臣的直谏。

人性中都有一个弱点,喜欢听好话,对别人的批评不容易接受,这种弱点常常阻碍了人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表现不好,往往跟不善于接受批评有关。不妨认真反思一下,你是否曾经对父母师长的批评心怀不满?是否对同学的忠告心存芥蒂?如果你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听从亲人和朋友的劝勉,那么,你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26【原文】

慎①终如始,则无败②事。

【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释】

①慎:小心,谨慎。②败:犯错误或失败。

【译文】

慎始慎终,就不会失败。

【赏析与启迪】

大家都明白“万事开头难”的道理,所以在做事时,开始都非常谨慎、努力,但经常犯的错误是不能持之以恒,往往虎头蛇尾。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马拉松赛跑中,有的运动员一开始时遥遥领先,但途中松懈了下来,最终与奖牌无缘;有的企业在创立之初,兢兢业业,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便放松了经营管理,最终被市场淘汰。所以说,任何事情的成败得失,除了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做到善始善终。

人生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只有有勇气、有毅力的人,才能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青少年学生的求学历程,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要想学有所成,就要对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说明了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重要性。不论你处在学业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将积极进取的态度贯穿始终。

27【原文】

非①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②我者,吾贼③也。

【出处】

《荀子·修身》。

【注释】

①非:指批评。②谄谀:奉承,迎合。③贼:害我的人。

【译文】

正确指出我过错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长处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阿谀奉承我的人,则是存心想害我的人。

【赏析与启迪】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需要别人提醒、批评或者鼓励。能够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的人,就是你的老师,值得你尊敬。

阿谀奉承者,当心他们心口不一,别有企图,使你无法正确认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甚至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这样的人,还是远离为好。

中肯批评者,可把他视为朋友。当你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绩,适时给予你鼓励和支持的人,无疑是你值得信赖的朋友。而那些对你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提出批评,并帮助你改正的人,更值得你好好珍惜。

28【原文】

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①。

【出处】

《与崔群书》,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要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注释】

①明:分辨清楚。

【译文】

真正的君子,应当有所喜好和痛恨,要做到爱憎分明。

【赏析与启迪】

一个能明辨是非的人,有正确的立场和个人喜好,能做到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决不会在俗世中随波逐流,丧失处世的原则和做人的底线。

一个人格健全、智力正常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境地,头脑始终要保持清醒,将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分辨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应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勤奋学习,踏实进取,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29【原文】

兰①生幽②谷,不为莫服③而不芳……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出处】

《淮南子·说训》。

【注释】

①兰:兰草。②幽:僻静。③服:佩戴。

【译文】

兰草生长在幽静的深谷里,不会因为没有人佩戴它而不香……君子做正义的事,不会因为没有人知道就停止下来,不再去做。

【赏析与启迪】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是兰草的自然品性;“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是君子的坦荡情怀。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宣扬自己,丝毫没有作秀之嫌,这就是君子高风亮节的体现。

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并不是为了博取好的名声,是人修养与道德成长的需要。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多做点又何妨?对于自己,可以培养一颗善心;对于别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善行?

30【原文】

勿以恶小①而为之,勿以善小②而不为。

【出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诸葛亮集》,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注释】

①恶小:小的恶行或坏习惯。②善小:小的善行或好事。

【译文】

不要认为恶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

【赏析与启迪】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大的祸患,往往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引起的。小毛病不改,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陋习,影响了人的一生。

千层之塔,始于垒土。有时,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善意的念头或举动,都是好品行形成的开端。

大与小,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

有的青少年认为偷别人的一支笔、一块橡皮,属于占小便宜,算不了什么。小小的恶,小小的无所谓会累积,最终纵容成无恶不作。有的青少年也曾立下志向,将来长大后要做好事,要报效社会。其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好事都可以。一次真诚的鼓掌、一个善意的眼神、一番鼓励的言语……通过这些“小善”的积累,自身的品格也会得到提升。

31【原文】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出处】

《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译文】

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赏析与启迪】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最大的挑战,就是战胜自我的种种欲望。

人是刚强的,又是软弱的。他能够战胜非常强大的敌人,却经常无法战胜自己。一个人的战争,胜者是自己,败者也是自己。这是因为,当人被贪欲、惰性左右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正确的判断力,甚至丧失斗志。

这世间有许多极有天赋的人,忙碌一生,却没有丝毫建树。不是他们没有本事,而是他们无法克制自我的欲望,约束自我的行为,最终败了下来。

由此可见,要想战胜自我是极不容易的。人一旦战胜自我之后,往往也就超越了过去,进入了一番新的境界。

32.【原文】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出处】

《论语·述而》。

【译文】

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患得患失。

【赏析与启迪】

君子人格,是中国儒家致力推崇的高尚品德,今天,全社会所倡导的爱心、奉献、责任、宽容、诚信等公德,正是儒家君子人格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一个可以称作君子的人,首先应当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忍别人,心境就像春风般清爽舒适,像秋般皎洁无华。他们一身正气,做事光明磊落,不会太计较个人的得失,无论在得意或艰困的时候,都能保持坦然、大度、淡定的心态,永远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而小人则显得心胸狭窄,自私自利,成天患得患失。他们凡事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只考虑自己,从不顾及别人。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狭隘自私的心理,让自己总是生活在忧虑、烦闷、矛盾和痛苦之中。

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需要沟通、交流和帮助,这一切,无不建立在彼此宽容的基础上。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你会发现,一切月朗风清。

33【原文】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出处】

《抱朴子·极言》。

【译文】

调养身体,修养心性,一定要认真从小事做起,不能因为细小的好处过于平常,就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能因为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小,就不认真提防。

【赏析与启迪】

在道家的思想里,养性是为了养身,即通过从内至外的过程,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修养心性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思想上杜绝任何私念、杂念和恶念,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澄净,精神变得充实,意志更加坚定。

防微杜渐,谨小慎微。无论是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养成认真对待小事的好习惯,生命中将会少许多遗憾,生活将变得更加圆满。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改变人生。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使你们的一生获益匪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学校,尊重老师;与人相处,以礼相待;他人有困难,施以援手……表面看来,平时的言行举止,不过是琐碎小事而已,但从这些小事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

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就是由每一个积极、健全的个体组成,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也是从点滴细微的积累中奠定。

34【原文】

夫圣人量腹而食,度①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②由生哉?

【出处】

《淮南子·真篇》。

【注释】

①度:计算,计量。②奚:怎能,怎么。

【译文】

一个人能按自己的饭量吃饭,根据自己的身材穿衣服,生活上保证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贪得无厌的卑鄙想法又怎么会产生呢?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古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阐明了正确的生活方式,更道出了对待生活的态度。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欲望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冲动,这种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更大的欲望。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欲望蒙蔽了我们的双眼,玷污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人生的航船偏离航线,驶向激流、险滩、暗礁、漩涡……

现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在青少年各类犯罪案件中,因追求物质金钱,贪图享乐生活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较大比例。为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贪欲,为过上“潇洒自在”的生活,他们或赌博、卖淫,或抢劫、盗窃,或绑架、敲诈,或吸毒、贩毒……形形色色的犯罪,莫不源于对物质金钱的极度贪婪。

知道满足的人,内心恬静,精神愉悦,快乐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35【原文】

心虚①则众欲不生。

【出处】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十七》,作者杜光庭,唐朝人,道士,著有《广成集》、《道德真经广圣义》等。

【注释】

①虚:道教语,指不存杂念的思想境界。

【译文】

心态宁静无杂念,各种欲望就不会产生。

【赏析与启迪】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体验喜、怒、哀、乐、忧、伤、悲的感受。

有欲望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它如永不停息的发动机,推动社会进步;它又是永不满足的怪兽,吞噬人的灵魂。由于生存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人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在修养。其结果是灵魂日趋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已的躯体。

人的高贵之处在于心灵的纯洁美好,高尚的精神生活永远是人一生的追求。人一旦有了宁静的内心世界,就会感觉到生活充实与快乐,那些曾经的奢求、贪欲和杂念,终将烟消云散。

36【原文】

忿怒①能制是一药,不念②旧恶③是一药。

【出处】

《雅尚斋尊生八笺·卷二》,作者高濂,明朝诗人,养生家,戏曲作家。

【注释】

①忿怒:愤怒。②念:记恨。③旧恶:往日的仇怨。

【译文】

克制愤怒,不记恨夙怨,是一味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药。

【赏析与启迪】

能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是涵养好的表现。

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恼怒的人,或者总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和仇怨耿耿于怀,内心处于计较、怨恨、矛盾和烦恼之中,既有碍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还会给自己带来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反之,能克制和化解自己的怨气、怒气,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自然对身心大有裨益。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发生矛盾时,谦让并不丢面子,也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避免了事态的升级扩大,还体现了自身的涵养和胸襟。化干戈为玉帛,既化解了往日的积怨,又赢得了不错的人缘,还有利于自身健康,何乐而不为。

当你向他人释放真诚和善意的同时,收获的将是身心的愉悦与健康。

37【原文】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出处】

《荀子·荣辱》。

【译文】

埋怨别人的人常处于困境,怨叹命运的人没有志向。

【赏析与启迪】

怨天尤人就像精神上的烈性毒药,只会带给人更大的痛苦,使前进的动力逐渐消耗殆尽。

喜欢抱怨的人,总感觉生活对他不公平,却又不愿付出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除了发泄一通无聊的怨气和废话之外,往往一事无成。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免经受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青少年朋友应当学会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学会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不要一味地埋怨父母、老师、同学。不能缺乏自信,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妥协,不把落后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老师、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等。

面对困难,放弃就意味着败北;每克服一个困难,就会从中得到进步,得以成长。

38【原文】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生事业的基础,就如同修建高楼大厦一样,假如事先不把地基筑得稳固,就无法保证房屋的坚固耐久。

【赏析与启迪】

道德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孔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德皆备,可为将也。”在当今社会,学校培养学生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任何单位、企业选拔人才都要求德才兼备,无一不是把“德”放在首位。品德高尚的人,受到别人的赞誉,是取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基础;品德低下的人,受到谴责和唾弃,一生将很难有所作为。

作为一位社会成员,待人礼貌,诚实守信是讲道德;作为一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的人,帮助弱者,助人为乐是讲道德;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履行自身职责,勤奋学习,努力上进,也是讲道德。

道德,就像一双坚实有力的翅膀,承载着我们穿越万里云天,去追逐光明和正义;道德,又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正确的人生航向。

39【原文】

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出处】

《嵇康集校注》,作者嵇康,魏晋时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养生家,“竹林七贤”之一。

【译文】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无忧,最大的财富是知足。

【赏析与启迪】

在拜金主义者的眼里,以为有了金钱就可以无忧无虑,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其实不然,金钱可以买到美容品,但买不来青春;金钱可以买到奉承,但买不来友情;金钱可以买到豪宅,却买不来温馨的家庭……这些道理,看似浅显,却总有很多人看不透。人性的悲哀,就是被永无止境的欲望所驱使,总感觉不到快乐。

实际上,快乐是一种心境,人最大的快乐,来源于知足。饥饿的人,快乐在面包里;寒冷的人,快乐在衣服里;老人的快乐,是看到儿女平安;孩子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的游戏。快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在中国古代,不乏生性淡泊、志趣高雅的人。他们在物质上只求温饱,办事只求心安,精神只求舒畅,心灵只求宁静,因此他们享受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精神上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快乐不受外物的影响,不为穷困而苦恼,一个具有明确生活目的和坚定人生信念的人,无疑是快乐的;反之,精神空虚、内心浮躁、成天无所事事的人,即使生活宽裕、衣食无忧,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精神上是贫乏的。

40【原文】

诗书悦心,山林逸兴①,可以延年。

【出处】

《雅尚斋尊生八笺·卷十》。

【注释】

①逸兴:陶冶性情。

【译文】

阅读诗歌文章,能愉悦人的心情,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性情,并且可以延年益寿。

【赏析与启迪】

读书能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纵情于山水之间,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野趣鸟鸣,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性情。

从书籍中寻找快乐,从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适时为自己减压,抽时间看看书,参加一些户外运动,既可以缓解精神压力,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青少年要热爱大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看云淡风轻,开花落,四季替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从中享受自然带给你的愉悦。

41【原文】

贪货无厌①,其身必少②。

【出处】

《老子注》,注者王弼,三国时期哲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注释】

①厌,通“餍”,满足。②少:衰弱。

【译文】

对钱财贪得无厌的人,身体必然衰弱。

【赏析与启迪】

人如果对钱财贪得无厌,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机,奔波劳累,以至弄得身心俱疲;反之,控制自己的欲望,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会少却许多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时常保持愉悦状态,这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医学研究证实,欲望过强的人身体状况大多不佳,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神经衰弱等疾病。金钱和物质当然是重要的,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以损害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财富,或者昧着良心去追逐不义之财,不仅使人生的价值取向错位,陷入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的误区,而且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还使人心灵蒙尘,道德缺失。

有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身体健康是生命中的“1”,财富、地位等,都是后面的“0”,当“1”不存在的时候,一切“0”都将不复存在。

42【原文】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出处】

《论语·宪问》。

【译文】

贫穷时,很难做到没有怨恨;富贵时不骄横,则相对容易做到。

【赏析与启迪】

“贫而无怨”的贫是广义的,除了物质生活的贫乏,还包括知识上的欠缺、精神上的空虚、道德上的低下等。人在贫穷时,往往容易心理失衡,把贫穷的原因归结于命不好,时运不济,成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古人说:“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志气的人,在穷困时,反而会激发自己顽强的斗志,去战胜逆境,改变命运。“富而不骄”则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有了地位、财富,成功了不骄傲,时刻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也是在成功面前应当选取的人生态度。

有的青少年总抱怨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如身边的同学、朋友,抱怨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其实,这是虚荣心在作祟。对于那些家境优越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珍惜父辈们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懒惰思想,躺在父母的荫庇下不思进取,荒废大好的青春年华。

43【原文】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气和平者,百福自集。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事很难获得成功;性情温和的人,多种幸运之事都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赏析与启迪】

一个国家如果总是动荡不安,政局长期得不到稳定,就会迅速走向灭亡;一个人如果凡事急躁冲动、轻率妄动,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给自己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许多人们眼中事业有成的幸运儿,大都心态平静、性情温和,做事认真仔细,成功的几率自然就大大提高。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发育阶段,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性格上心浮气躁,做事情鲁莽轻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际交往中,脾气暴躁的人大都感情用事,说话做事不加考虑,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常常伤害别人,破坏了彼此间的友谊;在学习中,性情急躁的人往往急于求成,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学习结果自然很难经得起检验;在生活中,粗心大意常常给我们带来种种麻烦和损失。

44【原文】

衣食美①,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②而动弃理。

【出处】

《韩非子·解老》。

【注释】

①美:丰美。②邪僻:邪恶。

【译文】

衣食丰美,就容易滋生骄纵的心理;骄纵的心理产生了,行为举止就会邪恶不正,违背道德。

【赏析与启迪】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人在物质生活充足富裕的时候,欲望肆虐,就容易产生骄傲、自负的心理,进而放纵自己的言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这种由富至奢至骄,由骄至纵至恶的人,古今中外并不少见。

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容易,而珍惜荣誉、保持操守则更为不易。富足的物质生活固然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生活,但如果疏于道德品质的培养,骄奢淫逸放纵言行,那么谁又敢保证,富足的生活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灾难呢?

每个人都渴望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让自己的行为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否则,必将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使自己走入人生的歧途。

45【原文】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出处】

《吕氏春秋·先己》,作者吕不韦,战国时秦国人,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

【译文】

要想战胜他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要想评论他人,首先要评论自己;要想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

【赏析与启迪】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一个人要想适应社会,既要有知人之智,更要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么是自视甚高,要么妄自菲薄,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无法团结别人,辨别不了善恶、美丑。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时候人不是被别人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所打败。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在战争初期本来占有很大的优势,却因垓下一战,最终败于刘邦,在乌江边饮恨自刎。表面看来,是刘邦打败了项羽,实际上是项羽输给了自己——输在刚愎自用,输在自高自大,输在不能正确面对挫折,输在对前途失去信心

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就易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自傲自负,过于高估自己。比如在学习中自以为是,生活上我行我素,与人交往惟我独尊,升学求职眼高手低,其结果无不四处碰壁。另一种是自惭浅薄,过于低估自身能力。无论是生活和学习,他们悲观畏缩,自轻自贱,总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长此以往,压抑和埋没了自己潜在的优势,也磨灭了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勇气。

46【原文】

非淡泊①无以明志②,非宁静无以致远③。

【出处】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发明家。

【注释】

①淡泊:对名利淡漠,不看重。②明志:表明心志,这里指确立宏大的志向。③致远:实现远大的抱负。

【译文】

内心不超脱就不能确立宏大的志向,内心不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

【赏析与启迪】

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忠诚和刚毅的化身,他羽扇纶巾,指挥若定,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形象,跨越历史的长空,至今依然鲜活亲切、清晰可见。

唐朝高僧玄奘,如果没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就不可能舍弃舒适的生活,万里迢迢前往西方取经;取经途中,如果不能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就不可能战胜艰难险阻,最终取回经书,实现理想。

同学们在尽情享受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莫忘了给心灵留一片净土,别让横流的物欲束缚了灵魂,扰乱了自己内心的宁静。想学有所成,就必须排除外界的干扰,潜下心来刻苦学习。当然,仅有理想显然不够,还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还需要不畏艰难的奋斗过程。一切轻浮懈怠与成功无缘,豁达平和的心态才可抵达成功之岸。

47【原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处】

《石灰吟》,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和军事家。

【译文】

即使粉身碎骨毫不畏惧,也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与启迪】

这两句诗借物言志,反映了于谦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以及为国献身的浩然正气。

于谦从石灰的烧制过程得到启发,并借此直抒胸臆,表明志向。为了保持人格操守,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是多么荡气回肠的壮志情怀,又是何等可钦可敬的高风亮节!表达了诗人把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视为自己做人的根本和大节,以救国兴邦为人生奋斗的最高境界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诗中告诉人们,做人应当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应当有坚定的信仰和不渝的人生目标,不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甚至自毁人格放弃尊严。法国人至今仍经常引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我只钟情一人,我只有一位情人,那就是法兰西。”

人未必都能有健康的体魄,但每个人都应有健全的灵魂。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上站直了,才会有尊严,他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和意义。

48【原文】

温温①恭②人,维③德之基。

【出处】

《诗经·大雅·抑》。

【注释】

①温:第一个温,指宽厚,包容;第二个温,指和气。②恭:谦恭,尊重。③维:维系。

【译文】

宽厚、和气、恭敬地对待别人,是维系道德的基础。

【赏析与启迪】

天地因为包容,才有四时之变;大海因为包容,才能容纳百川。

宽容是长者慈祥的目光,可以消解孩子的局促不安;宽容是仁者善意的微笑,可以驱散犯错者心中的恐慌;宽容是一缕春日的阳光,萌发人们心中爱的新芽;宽容是一双温暖的大手,不知不觉拉近了心的距离;宽容还是让人感动一生的记忆,在感动中我们也懂得了要施予他人宽容。

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无法要求自己和别人一模一样,应该包容在文化、性格、年龄、生活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差异。阿拉伯人说得风趣:“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这句看似调侃的话令人回味无穷。是啊,“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因为你对别人的释怀,亦即对自己的善待。

49【原文】

人生太闲,则别念①窃生②;太忙,则真性③不见。

【出处】

《菜根谭》。

【注释】

①别念:杂念,邪念。②窃生:暗中滋长。③真性:真实本性。

【译文】

一个人太闲散,邪念就会悄悄滋长;整天奔波劳碌,又会使人丧失淳朴自然的本性。

【赏析与启迪】

人生在世,应当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目标,不能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否则,就丧失了生命的意义,失去了生活的快乐。

一个人要获得生存资料,就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然而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又不仅仅是为了吃好穿好,它还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就是努力为国家、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麻痹精神,消磨意志,使人生活在空虚痛苦之中,容易使人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进而萌发邪恶的想法,对身心健康有害无益。

当然,任何事情都应有个限度,做到适可而止。如果把自己变成一个“工作狂”,或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就不足取了。这破坏了生活的情趣,同样对身体健康有害。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青少年应当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切莫把大好光阴虚掷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更不能为贪图享乐,荒废学业,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50【原文】

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

【出处】

《河上公章句·归元》,作者河上公,相传为西汉时有名的道长,其著作《河上公章句》对后世养生学影响极大。

【译文】

不和贪婪的人争夺利益,不和争勇好胜的人斗气。

【赏析与启迪】

这句话表面看来有些消极,却蕴涵了一种聪明的处世哲学。

贪婪的人,往往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你若去跟这样的人争夺利益,很难提防对方各种“明枪暗箭”,结果是利益没争到,反而受到伤害。争勇好胜的人,都非常自负,喜欢意气用事,缺乏涵养和谦让,还会破坏自己内心的平静,影响身体健康。

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的坏习惯。有的人在家里高高在上,惟我独尊,享受着“小皇帝”的优越感;进入学校,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缺乏尊敬,对同学缺乏谦让,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

51【原文】

不可乘喜①而轻诺②,不可因醉而生嗔③,不可乘快④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⑤。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喜:心情愉快。②诺:许诺。③嗔:生气;发怒。④快:痛快;高兴。⑤鲜终:中止。

【译文】

不要趁着心情高兴时对人随便许下诺言;不要在醉时不加控制地乱发脾气;不要趁着心情痛快时胡乱生事;不要因为疲惫而将所做的事中止。

【赏析与启迪】

平常心是道。有了平常心,就能从容应对各种顺境逆境,正确看待成败得失;有了平常心,就能做到宠辱不惊,不因喜极而狂或因乐极生悲;有了平常心,就能适时调整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使自己得以不断进步。失去平常心,各种问题也就随之产生。轻许诺言却又不能兑现,饮酒过度情绪失控,得意忘形,有始而无善终。

人不管在何种状态下,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极个别者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心态容易失衡,以致采取过激的行为,给社会、他人和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近年来,一些校园内发生的刑事案件,无不引发公众的热议和担忧。相信人生没有永远的困境,希望总在下一个路口等你!

52【原文】

贫家净扫地,贫妇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一个家庭,哪怕再贫穷,也要将地扫得干干净净。一个贫困人家的女人,就算穿戴朴素,也要将头梳洗得清清爽爽,也许容貌并不出众,却能流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

【赏析与启迪】

古人说:“人穷志不穷。”更何况,物质上的匮乏并非真正的贫穷,人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去改变这一境遇;精神上的潦倒才是真正的穷困,它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心灵,使人沉沦堕落。一个家庭物质生活清贫,但能够做到窗明几净;一个人生活俭朴,但能够衣着整洁,说明这样的家庭和个人在精神上是追求上进的,是值得尊重的。

在困窘的时候仍能保持操守、乐观向上的人,比起那些生活富足却道德低下的人来,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人的气质与品性是由内心世界决定的。一个精神富足、内心美好的人,虽然生活得清苦,依然能散发出迷人的气质,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53【原文】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他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

【出处】

《菜根谭》。

【译文】

在狭窄的路上,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行走;遇到可口的食物,要分出三分给别人尝。

【赏析与启迪】

为人处世要懂得谦让,在利益面前要多考虑别人,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也是做人的智慧。

爱心与善良能让人的心灵变得纯真和美好,而自私与冷漠则令人丧失起码的尊严和人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要多关心、帮助处于弱势的人。

俗话说:“与人方便,于己方便。”当你把机会留给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赢得了更多、更大的机会。比如行路让先、耕田让畔、居处让邻;又如席让座、食让鲜、分让财等,无不是谦让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青少年应当从小养成礼让为先的良好品德。在家里,懂得尊敬父母、长辈,不能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在学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待人处事宽宏大量,不能处处逞强好胜,伤害彼此间的感情;在公共场所,要尊老爱幼,文明礼让,遵守社会公德。

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必然能赢得别人的友谊、尊重和信赖。

54【原文】

内心静,故外土①亦静。

【出处】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下》,窥基大师撰,唐代僧人。

【注释】

①外土:生活的空间,生活的世界。

【译文】

内心清静,则生活的世界也就安宁下来了。

【赏析与启迪】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总是抱怨生活的环境太过喧嚣,各种各样的诱惑使人心念浮动。其实,他们往往忽略了人的自我约束力。人的主观欲望太多、太强烈,是引起内心浮躁的重要原因。

有的青少年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界物质生活的诱惑和困扰。比如,看到别人出手阔绰,花钱如流水,而自己却囊中羞涩,既羡慕又眼红,心态开始失衡;看到别人今天旅游,明天聚会,天上地下,飞来飞去,好不潇洒自在,自己却终日家里、学校两点一线,心态便不平衡;看到别人逛歌厅、泡网吧,自己却整天和书本打交道,生活枯燥乏味,心态浮躁不安,怎么能潜心学习呢?

对名利看淡一点,少却一些功利和嫉妒心理,克制自己种种不良欲望。浮躁轻率和三心二意,是求学路上的拦路虎,一个人只要少私寡欲,洁身自好,即使置身繁华的闹市,依然可以固守自己心灵的家园,在内心营造一片恬静、安详的净土。

55【原文】

每一食,便念稼穑①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②之辛苦。

【出处】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作者吴兢,唐代史学家。

【注释】

①稼穑:耕种、收割。稼穑,农事的总称。②纺绩:纺织。

【译文】

每吃一顿饭,都要想到田间耕种的艰难;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想到纺织的辛苦。

【赏析与启迪】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可以创造财富,节俭则是对财富的爱惜,勤劳与节俭相辅相成。诸葛亮曾说:“静以养生,俭以养德。”李商隐也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近年来,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攀比之风,这类攀比不是比道德品质,也不是比学习成绩,而是比物质上的享受、比金钱上的多少。先从家庭条件比起,比谁的父母官大、钱多、车好;再从自身比起,看谁的衣服华贵,谁的生活用品高档,谁的手机、电脑是名牌等,比的方式多种多样,比的对象也不尽相同。

青少年正处于学生时代,本身不能创造财富,这种爱慕虚荣、奢侈享乐的生活方式,不仅给自己的父母增添了沉重的经济压力,还让自己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对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56【原文】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轻生。

【出处】

《张三丰全集·养生篇》,作者张三丰,明代道士,武当派创始人。

【译文】

在人的所有愿望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生命的存在;要保全生命,就必须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就千万不能轻率地对待生命。

【赏析与启迪】

什么是“轻率地对待生命”的行为呢?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二是肆意妄为,漠视生命承载的意义;三是意志薄弱,轻生自杀的行为。

人的生命是造物主的杰作,是生生不息的亲情延续。我们只有对生命时存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神圣与美丽。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也不只是生存,它还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为国家、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下,有少数青少年学生不安心于学习,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娱乐上,他们泡网吧、酒吧、迪高厅,赶时髦,讲排场,虚度时光;有的学生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沾染上了抽烟、酗酒、吸毒的劣习,肆意糟蹋身体,挥霍生命;还有的学生意志薄弱,当生活和学习中遭遇挫折时,轻生自杀。

人生短暂,生命有限。衷心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争取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57【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①,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出处】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十七》。

【注释】

①安贫乐道:安于清贫的生活,乐于自己的信仰。

【译文】

知足不贪,安于贫穷,以忠于自己的信仰为乐,努力向善,做事遵循常理,行动合乎时宜,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能自得其乐,能够适应环境,就可以安康长寿了。

【赏析与启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生活质量,重视身体健康。但是,有的人养生方法不科学,过分迷信药物。那些充斥市场的所谓“延年益寿”的保健品、药物,且不说质量如何,但单从一味地依靠这些东西上讲,本身就不是很明智的选择。

其实,养生重在养性,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平和的心态、美好的品行、良好的习惯,远比任何“灵丹妙药”都强。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知荣明耻。学习中,要排除种种杂念,专心致志,锲而不舍,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舍弃奢侈浪费的作风;与人相处,做到心胸开阔,友善待人。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古人充满智慧的话语,就像一盏盏明灯,长久地照耀着你们的人生之路,使你们的心灵更加澄净、美好。

58【原文】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

【出处】

《围炉夜话》。

【译文】

心中宁静,就自然明澈,如同平静的水面能够映照出景物一样。

【赏析与启迪】

“静”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这恰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只有在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奔腾涌动,那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响声,而无法映出天上的星月和地上的山峰。同样,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无知浅陋。

就学习知识而言,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前提。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又怎么可能有所收获和进步呢?

现实中,一些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优越的城市学生,学习成绩却远不如那些家境贫寒、学习环境简陋的农村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境的不同。相比农村,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为丰富,有的学生无法抗拒纷繁复杂的外界诱惑,心情躁动不安,把主要精力浪费在各种娱乐上,以致耽误了学习。农村学生则不同。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勤奋刻苦的作风,心无旁骛,潜心学习,自然学习效果也就胜人一筹了。

59【原文】

虽富贵,不以养①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②。

【出处】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①养:指丰富的物质享受。②形:指身体。

【译文】

即使再富贵,也不能因物质享受而伤害身体;即使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也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累坏身体。

【赏析与启迪】

人做任何事情,都应把握好尺度,否则,就常常会适得其反,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

从养生的角度说,就好比一个十分富有的人,如果过于贪恋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节制饮食,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或者像一些热衷于追名逐利的人,过度劳累,不顾身体健康,这也是不可取的。有的人天天赴宴请,餐餐尝美食,最后,肠胃不堪重负,住进了病房;也有人流连娱乐场所,夜夜笙歌,身体被酒色淘空。所有这些,表面看是风光潇洒,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是在用健康与享乐作交换。有的人年轻的时候,牺牲健康去追逐金钱,到年老时,再想用金钱去挽回健康,已经难乎其难了。

人有了钱,应当追求正确的生活方式。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应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为了挣钱而不顾健康甚至生命。毕竟,和任何东西相比,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的基础。

青少年学生既要努力学习,同时应当爱惜自己的健康,做到劳逸结合,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60【原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处】

《饮酒》,作者陶渊明,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桃花源记》等。

【译文】

东边篱笆下采撷秋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赏析与启迪】

《饮酒》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借物言情,表达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从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这样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就好像自己的心已经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表现。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世间的烦恼,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一切自然乐趣,只有在心灵超脱世俗后,才能感受得到。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像陶渊明一样,远离凡尘俗世去寻找世外桃源。但他那种淡泊名利,面对物质享受的诱惑,始终保持恬静坦然的高洁品格,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人人心中都建立起一个“世外桃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快乐和谐,生命也将更有意义。

61【原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处】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译文】

不因为身处顺境而高兴,也不因遭受挫折而失意悲伤

【赏析与启迪】

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作者不禁感慨万千,引发出对待人生顺境逆境、荣辱成败的心境和态度。

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人应当从容应对、不骄不躁,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进取的动力;遭遇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悲观沉沦,信心、坚强和勇气将赋予你无穷的力量,让你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走向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青少年因为身处逆境而感到悲观失望,也有青少年因为处于顺境之中,导致骄傲自大甚至得意忘形。家庭殷实富足也好,父母为生计日夜奔波也罢,平常心以待;一时考试失利,朋友分合,还是平常心以待。对你们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是时时可常抹的心灵清凉油。

标签:古文精辟人生感悟句子励志【精辟人生感悟句

标签聚合|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