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8-12 10:11:29人气:下载文档docx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1、懂得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缺点、错误都能改正。 2、能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文,懂得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缺点、错误都能改正。 简单课件 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则民间故事《除三害》。师板书,生齐读。 3、读着这个“害”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坏、害人、祸害、不好…… 4、对呀,正是因为着害是坏的,不好的,甚至会害人,所以我 们要坚决地——除三害。 5、读着课题,你最想知道的又是什么? 生自由交流:三害是哪三害?谁除三害?……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在读时要注意把带拼音的字读准确了,句子读通了。 2、读得真投入。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们会读了吗? 横行霸道欺侮百姓抱怨 上山杀虎下河剁龙潜入 3、刚才读了课文后,知道三害是哪三害?(生交流师板书) 山间的猛虎 河里的恶龙 地上的周处 4、这三害是谁除掉的呢?(板书:除掉) 生答:周处。(板书:周处) 5、让我们看着板书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周处除掉山间的猛虎。用上课文中的一个词。(生答)上山杀虎。 周处除掉河里的恶龙。课文中的哪个词?(生答)下河剁龙。 师板书:杀虎剁龙 6、周处除掉地上的周处?这又该怎么理解?(板书:?)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让课文帮助自己理解。 三、探究全文 1、周处除了周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交流。(周处把身上的缺点改掉了。) 2、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一段) 3、什么叫“痛改前非”?(把自己以前的错误都改正)(板书:痛改前非) 4、周处为什么会痛改前非呢?我觉得周处脑中产生的疑问就是问题的关键。请快速找出周处脑中疑问的句子,划上“”。 生交流句子。 5、周处他认为自己“除害有功”,你们认为呢?文章哪两个自然段写他除害了?那一段详细?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1)一生读。 (2)周处下河剁龙,听着听着,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答案: a、不容易对付 b、搏斗的时间长 c、惊心动魄 (3)把搏斗的激烈读出来。(师生合作读) 敲锣、打鼓、放鞭炮、鲜花、欢呼、高高举起…… 7、远的不说,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航天英雄回来时,大家欢迎他们的场面。(课件)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8、英雄回归是多么荣耀的事啊!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用这些方式迎接心目中的英雄。那么,当周处这位杀虎英雄、剁龙英雄从河里爬上岸来时,人们又是怎么迎接他的呢?读第六自然段。 生交流: (1)点点头,躲得远远的 (2)人们以为他死了,在喜气洋洋地奔走相告 9、迎接他的有锣声吗?有鼓声吗?锣声没有、鼓声没有、鲜花没有、美酒没有,什么也没有! 他想找个人问一问,人们都远远地躲开了,甚至人们以为他死了,都在欢呼着:这下好了!猛虎死了,恶龙死了,周处也和它们同归于尽了! 他呆住了,他想不通:我除害有功,为什么乡亲们反倒希望我死呢? 10、想不通可以不想吗?不可能不想啊!人们的举动引起周处深深地思考、他想起,想起,想起……他终于明白了。 学生说话训练。 11、根据上面内容,进行小练笔。 12、交流小练笔。师小结:是的,正如你们所说的,周处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前错了。也和猛虎、恶龙一样成了祸害。他如梦初醒,从此,横行霸道的周处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人。 四、点题升华 1、这就是周处除三害。课文学完了,你能说说对周处的看法吗? 修改板书“地上的周处”为“自己的恶习” 2、是啊,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佛家语: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在这里老师根据大家所说,编成这两句话: 杀虎剁龙显神通 痛改前非受敬重 五、拓展延伸 1、想知道周处的后来吗?后来呀,周处立志好学,志向高远,为官期间,他执法公正严明,后来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直至战死沙场。后人敬重他的品行,追认他为平西将军,还特地建造了周王庙来纪念他。 2、同学们这个故事精彩吗?像这样精彩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如《牛郎织女》、《孟家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个民间故事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看看。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老师。 (一)回顾导入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相信爱玩的你们一定都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有没有哪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呢?这次习作的内容就和玩有关。 (二)思路启迪 1.揭示课题 请和老师一起大声读出本次习作的题目——《那次玩得真高兴》。 2.观察图片,打开思路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看看这几幅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出示教材插图) 第一幅图:两个小朋友正在掰腕子,旁边还有两位小朋友在看他们比赛。 第二幅图:小男孩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看动物,他们看到一只小考拉正趴在树上望着他们。 第三幅图:一个小男孩在河边和爷爷一起钓鱼。 第四幅图: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过山车。 3.联系生活,展开回忆 同学们,这四幅图片是不是帮你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呢?赶快想一想:你平时喜欢玩什么?哪一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呢?说给小伙伴听一听吧。 你想到自己玩得最开心、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那次经历了吗?我们来听听这几位同学都想到什么了吧。 萱萱:我想到妈妈带我去游乐场玩的经历。激流勇进、海盗船、过山车……游乐场里的这些游乐项目我都喜欢玩。 嘉嘉:我特别喜欢吃鱼。有一次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去河边钓鱼,还把钓上来的鱼做给我吃。 欣雅:放学之后,我经常和小伙伴在小区里做游戏。我们有时吹泡泡,有时丢沙包,有时一起骑自行车,每次都玩得特别开心。 (三)细化指导 1.回忆过程,确定内容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你想写的玩耍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不但要回想“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还要回想一下“玩的时候哪个环节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你是怎么玩的”“你当时说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同学们,我们睁开眼睛吧。如果刚才回忆的时候你没有想起玩耍的细节,可以去找找玩耍时拍的照片,看着照片回忆当时的快乐;也可以和当时一起玩的人聊一聊那次玩耍的经历;还可以翻看你的日记,回忆那些好玩、开心的事。 快快动起来,好好想一想,选择自己要写的内容吧。 2.学习片段,指导写法 我们来看一位同学写的去钓鱼的片段: 星期天,我和哥哥来到河边钓鱼。刚开始我们都没有钓上鱼来。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哥哥的鱼漂动了,我马上告诉哥哥。他一时兴奋过度,用力太大了,结果鱼线和鱼一起被甩到了树上。哈哈哈,真的要笑死我了! 又过了好久,我的鱼漂还是没有动静。就在我马上要放弃的时候,忽然,我看到鱼漂动了一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漂,发现它又动了一下,赶紧提竿,可是鱼太大了,我根本拽不动。我急忙叫来爸爸,我俩合力终于把鱼钓上来了。 点评:这位同学写的是和爸爸、哥哥一起去钓鱼的经历。 “刚开始”“过了一会儿”“又过了好久”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出了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盯着鱼漂”“赶紧提竿”“拽不动”“兴奋过度”“笑死我了”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钓鱼虽然不容易,但我和哥哥都乐在其中,这次钓鱼真的是一次令人开心的游玩经历。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 第二天,我们步行去百里峡景区爬山。那里环境清幽,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路边是一条与小路并行的小溪。伴着小溪潺潺的水声,我们一边走,一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真是太开心啦。山里有一处大瀑布很是壮观,远远望着它,我不禁想起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惟妙惟肖的“观音回首”、鬼斧神工的“一线天”……都让我们大开眼界,玩得不亦乐乎。 点评: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爬山的经历。选择的内容虽然符合这次习作的主题。可是这次习作的重点是要写清楚自己是怎么玩的。而这位小作者重点写了美丽的景色,游玩的经历和最开心的环节写得很少。 同学们,你们能给小作者提一些建议,帮助他修改习作吗? 对,小作者可以写一写自己和家人是怎么爬山的,比如:爬山的动作,累得气喘吁吁时心里的想法,爬到山顶时快乐的心情等。 3.小结写法 同学们在写玩耍过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写清楚“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玩”“和谁玩”“玩什么”等基本信息。 (2)可以按时间顺序介绍玩的过程,如果需要,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连接语。 (3)自己觉得特别好玩的部分,可以多写几句话。 (4)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例文赏析 同学们的习作完成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先来欣赏这位同学的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我爱玩,妹妹爱玩,妈妈也爱玩。放假的日子,妈妈经常带我和妹妹出去玩。我们玩得最高兴的要数今年夏天的一次游泳了。 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那天我们玩得可真高兴啊! 点评:小作者写的是去游泳的开心经历。他把游泳的过程写得很清楚。“兴冲冲”“就像两只小海豚”“欢天喜地”“哈哈大笑”等词句写出了“我”和妹妹在游泳时的快乐心情。而被溅了一脸水的妈妈没有生气,和姐妹俩一起大笑的小细节,更是让读者也感受到了那份快乐。 (五)品读评改 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爷爷家的菜地里捉蚂蚱,我们玩得可高兴了! 我在爷爷家院子里找到一个塑料瓶,然后拉着爸爸的胳膊向菜地的方向奔去。到了菜地,我发现有许多蚂蚱,青绿色的最多,其次就是棕色的了。 我弯下腰,睁大眼,在草堆中仔细寻找目标。突然,我看见一只青绿色的小蚂蚱来回跳动。我悄悄地靠近,不一会儿,小蚂蚱也发现了我,于是很快就逃走了。 爸爸看到了,告诉我捉蚂蚱的方法。果然,按照爸爸的方法,我成功地捉到许多蚂蚱。你们瞧,捉蚂蚱多有趣。暑假里的那一天,我和爸爸玩得多高兴啊。 点评: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小作者,来到爷爷家的菜地里捉蚂蚱,这是多么新鲜的体验啊!这篇习作内容新颖,语句通顺,能够围绕捉蚂蚱这件事来描写,符合本次习作的主题。小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自己和爸爸捉蚂蚱的经历,但没有具体描写捉到蚂蚱的经过,使得整篇文章缺少了一些趣味。这里我们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连接语,详细地描写捉住蚂蚱的全过程,让读者充分体会小作者由“捉不住”到“捉住”时内心的喜悦之情。最后一句话“暑假里的那一天,我和爸爸玩得多高兴啊。”是对全文的总结,表达了小作者十分开心的心情,情感比较强烈,要用感叹号。 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修改后的习作吧。 那次玩得真高兴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爷爷家的菜地里捉蚂蚱,我们玩得可高兴了! 我在爷爷家院子里找到一个塑料瓶,然后拉着爸爸的胳膊向菜地的方向奔去。到了菜地,我发现有许多蚂蚱,青绿色的最多,其次就是棕色的了。 我弯下腰,睁大眼,在草堆中仔细寻找目标。突然,我看见一只青绿色的小蚂蚱来回跳动。我悄悄地靠近,不一会儿,小蚂蚱也发现了我,于是很快就逃走了。 这时,爸爸兴奋地欢呼起来,我扭头一看,原来他成功地捉到一只蚂蚱。于是我赶紧追问爸爸捉蚂蚱的方法,他说:“一定要保证身手敏捷,先把手掌心向下合在一起,然后扣住蚂蚱,再捂紧双手,最后把蚂蚱放到瓶中。” 得到了爸爸的指点,我马上开始寻找目标,很快就找到一只小蚂蚱。我先悄悄地走到蚂蚱附近,然后双手在胸前合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小蚂蚱的一举一动。终于,它停下了脚步。我知道机会来了,马上飞身扑了上去,由于身体失去了平衡,一下子趴在地上,摔了个“狗啃泥”。爸爸看见了我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我顾不得满身的泥,赶紧站起身来,小心翼翼地把双手打开一条缝。我成功了!终于捉到蚂蚱了,我太高兴了! 你们瞧,捉蚂蚱多有趣,暑假里的那一天,我和爸爸玩得真高兴啊! (六)修改完善 同学们,读了这位同学修改后的习作,你是不是受到新的启发了?赶快拿起你的习作,自己大声读一读,试着改一改吧!修改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1.有没有写清楚玩的过程。 2.有没有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3.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 (七)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有两项作业: 1.完成习作。 2.预习《语文园地七》《语文园地八》。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课件、蒲公英的实物、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色的草地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八、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九、板书设计: 早晨中午傍晚 绿色金色绿色 合张合 蒲公英会合拢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空气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猴子和空气玩捉迷藏的游戏,介绍了空气的作用及特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用猜谜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据题质疑,带着问题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在教学设计中,抓住关键要素,创建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学自悟,互帮互助地了解“空气在哪里,它又有什么作用?”通过学习卡的填写,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发挥学生想象力。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学会本文语言描写的方法。 3.会认“隐、计、胎、墨、瓶、捏、旺”等字。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1.多媒体。 2.学习卡。 一、激趣导入 (一)(展示第三屏)猜谜语。 (三)据题质疑。 1.课题本身就是一个问句,围绕课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师生梳理: (1)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他找到答案了吗? (2)空气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 [3.教师以多种形式抽查生字读音。 4.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他找到答案了吗?] 5.在四人小组中说:读了课文,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展示第四屏)读一读问题。 (二)自学感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做好笔记。 (三)交流汇报,完成学习卡。 1(展示第五屏步骤一)。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分工合作填写学习卡。 4.小组展示学习卡。 5.(展示第五屏步骤二)。 6.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卡。 7.分组朗读学习卡两部分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问句的语气和小猴子的心情。 四、拓展思维 你还发现空气在哪里?各有什么作用? (展示第六屏) 1.齐读问题。 2.同桌说一说。 3.指名汇报。 4。(展示第七屏)师适时提出:空气到底在哪里呢?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一)学习了本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向同桌谈谈自己的看法。 2.指名汇报。 3.师生评议,明确: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任何生命都离不开空气等。 (二)既然任何生命都离不开空气,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或减少空气污染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明白道理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八、总结课文: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九、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标签: |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