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 08:42:26人气:下载文档docx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选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精选范文,其中涉及了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供大家参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二、梦之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绚烂辉煌极度兴奋、愉快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赏析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诵读法 鉴赏法 2课时 一导入 …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文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诵读法 鉴赏法 2课时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教案点评: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文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少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已四十二岁的李白,满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 李白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自己当作消遣的御用诗人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到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来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1、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 宿()处渌()水谢公屐()忽已暝()。 殷()岩泉水澹澹()石扉()訇()然。 霓()魂悸()鼓瑟()鸾()回车恍()。 2、听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1、既然诗歌题目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仙岛?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诗人用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结合第一段来看,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神秘、高峻。景仰向往。 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比、衬托: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名山对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过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入梦之由——神秘、高峻。 一、讲解二、三段词句: 二、分析二、三段: 过渡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2、下面我们分析梦境的诗句。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思考:诗人梦游天姥山,如果以时间、地点为序,梦境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月夜:飞渡镜湖——清幽、雅致。 3、诗人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白昼:著屐登山——壮观、雄奇。 梦游历程: 傍晚:山中奇景——恐怖、神奇。 夜晚:洞中仙境——和睦、富丽。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 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在梦境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5、从哪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转、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 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兴;还有洞中的仙境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诗人的心情。 6、不管怎样的梦都有醒的时候,哪些诗句写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一觉醒来,梦景消失,面对着现实时诗人无限留恋和惋惜。 8、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无限留恋和惋惜的心情? “长嗟”“惟”“失”等。 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情绪。 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感叹。 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种情感,哪种情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虽然诗歌中有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有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同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品味欣赏、归纳实践 1课时 一、诵读全诗,感受意象气氛与情感 二、琢磨词句 信语或 拔(出类拔萃) 因 殷 惊列缺雨烟鼓且须 三、简述分析,能力养成 1、首段背诵赏析 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 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2、二段背诵鉴赏 时间线索推进梦境描写:夜渡、到达、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 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 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 过渡句及感情:梦境美好终归短暂,现实残酷无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对 3、末段背诵欣赏 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 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 “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 四、迁移拓展 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鉴赏“梦游”的意境。 诵读法、讨论法。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多媒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意与境的有关知识。 2、品读诗中描述的梦境;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体味本诗奇特的构思和夸张多变的语言特点,学习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说明: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因此.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必须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听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以意为主”,这是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里多次强调的中心论点。《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口巾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将意(作品的思想资料、意旨)放在首位,就象军队的统帅一样。并认为“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等各种题材,“寓意则灵”。 “心不孤起,仗境方生”,这是清人吴乔在讨论“唐人命意”时所阐述的一个观点。《围炉诗话》卷一:“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熟读《新旧唐节》、通鉴》、稗史、杂记,乃能于作者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那里注意到了作诗时诗人环境和遭遇对诗歌立意的影响。吴氏认为作诗不是凭空立意的,而是由诗人的具体环境和遭遇决定的。熟读各种史书,才能了解唐代诗人作诗的命意所在。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但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倘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到达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述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李白这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诗,但这首诗又不完全记梦、游仙,而是透过记梦、游仙的形式抒发自己不满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诗中的完美境界,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对上层社会中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和厌恶,展示出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铮铮傲骨。 全诗共分三段,首段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语天姥”,极力夸写天姥山的雄奇俊伟和自己热烈向往的情绪。中段,起句承前启后,度人梦境,不露痕迹,写梦游天姥山的种种惊心动魄的奇观幻景。末段,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勾连,写由梦游回到现实,慨叹述志,揭示“不事权贵”的主旨。 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高度夸张的象征的艺术手法,徜徉于梦幻与现实之间,虚虚实实,将一腔郁愤之情,凝聚成为生动的艺术形象,结构出一幅非幻非真的梦游图。 因此,从本诗奇特的构思入手,品读诗中描述的梦境,是引领学生鉴赏本诗的关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梦游过程和语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教学过程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语文学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潜力。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盛唐昂扬奋发、自信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他的诗抒写了“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向往光明和自由的愿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歌颂了祖国河山的神奇壮丽。他的诗感情激越奔放,想象丰富、奇丽,夸张大胆惊人而又真实生动,形式自由多变而又运用自如,语言清新自然而又瑰丽多彩,构成了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成为后人追慕而又难以企及的典范,极大地开拓了诗歌艺术的新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品的意境,又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等密切相关。有的作者擅长表现磅礴的气象,抒写激越奋发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宏伟壮丽的意境;有的作者擅长描述雅静的景物,抒写缠绵细腻的情思,因而构成一种柔婉幽深的意境。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但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就应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1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那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透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齐,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平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资料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但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诗仙李白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能够一言以蔽之,那便是一个“奇”字。钱起说“才大语终奇”,元稹说“以奇文取称”,白居易说“才矣奇矣”。至于李白的诗歌,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个性称赞:“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杜甫虽然没有言“奇”,但“奇”已自在其中。 2、【提问】针对李白的“奇”,能明白几首诗?能朗诵多少佳句? 1、能答出一些篇名,但不能准确说出原因。 2、能朗诵一些诗句,但不知“奇”在哪里。 1、交流积累,检查素养,激发温故知新的兴趣与热情。 2、问题较开放,也难回答。只要能够说出或背颂一二句即可,目的是以点带面,吸引全体同学注意力,创设全员参与的氛围。 3、为下面讲析文本张本。 二、 从“奇”字入手, 理清思路。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把握对梦境的描述,理清思路。 2、透过朗读,了解诗作流畅自然而又夸张多变的语言特点。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范读指导。 1、查看注释和练习题等信息点,组合整理。 2、朗读全诗,体验品味。 3、小组讨论,分清层次。 【结构层次提示】。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写“梦游天姥”,后一部分点明“留别”之意。 第一部分自“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写天姥山的高大,这是诗人人梦的缘由。 作者开头一二句不谈天姥,却从“海客谈瀛洲”人手,用“瀛洲”作为天姥的衬托。瀛洲难求,天姥可睹,两者并提,使天姥山也带上一层神秘色彩,为后面梦境的描述作了铺垫。是为人梦之缘由。 第二部分自“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山的全过程。 这部分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自“我欲因之梦吴越”至“绿水荡漾清猿啼”止。此为人梦。写梦中经行的路线及登山的起点。 第二层自“脚著谢公屐”至“丘峦崩摧”止。这一层写游山见闻。 第三层从“洞天石扉”至“仙之人分列如麻”止。由游山转入游仙,依然是梦中之境。 第四层从“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霞”。此写出梦。正当诗人兴奋、陶醉于神仙世界的瑰丽辉煌时,忽然魂悸魄动,豁然梦醒,于是倏忽之间,一切复归于平凡。 第三部分自“世间行乐亦如此”至“使我不得开心颜”,写梦醒后的感慨。 这部分,作者向朋友们证明了为什么要南下吴越游天姥的原因。那里的感慨,集中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现了三方面的资料:1.对世事的看法:如梦幻,如流水;2.自己今后的打算:骑白鹿访名山,远离浊世;3.傲岸坚强,不向统治阶级屈服。 1、从诗歌形式入手,探求奇特的构思;品味语言。 【语言提示】。 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拘束,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首诗以七言为基础,随着感情的起落,句式有长有短、参差多变。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跌宕。如描述雷电交加、山峦崩摧时,一连用了四个四言短句,急切的声势,把这种令人惊怖的气氛推向了顶峰。 三、 深入文本。 体悟诗中描述的梦境;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1、介绍适当的背景,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讲解有关意境知识。 3、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1、李白为何要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杨贵妃斟酒”? 2、本诗中的梦境与“脱靴”、“研墨”、“斟酒”有何关系? 【问题答案要析】。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但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倘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到达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述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李白这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诗,但这首诗又不完全记梦、游仙,而是透过记梦、游仙的形式抒发自己不满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诗中的完美境界,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对上层社会中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和厌恶,展示出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铮铮傲骨。 教师的提问要有必须的思维量,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圈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并且能让他们进入李白的情感世界中,分享诗仙的浪漫飘逸,熏陶心灵,提升素养。 四、 深入文本, 分析体味关键句,鉴赏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关键句,将关键句以电子稿形式演示。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傈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构成统一的氛围。 3、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那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透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齐,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4、“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但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学习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进行探究,可能会构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务必从文中找到支撑观点的依据。最后,归结到: 1、这首诗虽然将梦境写得扑朔迷离,却很清楚地表现了当时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借“留别”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叛逆精神,突破了一般留别诗“有别必怨”的老调,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 2、诗作将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结合起来,夸张为想象服务,透过梦境描绘,刻画出想象中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隐喻了作者追求光明、摆脱困境的愿望。这愿望充分反映在对自由率真、无拘无束的神仙世界的描摹之中。也正因为夸张了天姥山的高度,使之后云霞明灭、众仙往来的境界的出现,显得真实合理、统一和谐。 3、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拘束,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首诗以七言为基础,随着感情的起落,句式有长有短、参差多变。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跌宕。如描述雷电交加、山峦崩摧时,一连用了四个四言短句,急切的声势,把这种令人惊怖的气氛推向了顶峰。这确实是继承屈原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这首诗的形式十分自由,全诗十二次换韵,平仄错落有致。作者意到笔随,不受任何体律的拘束,表现了艺术上的独创性,生动完美地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意图。 对“诗的结尾,认为世事无常,对现实采取回避退让态度,是消极的”的看法会存在分歧,然而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持续独立的人格,拒绝与之合作,客观上对统治者也是一种反抗,有用心好处。只要学生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并渗透到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去,就能锻炼和提高语文潜力,更能获得感知和决定生活的潜力。 五、 布置作业。 1、命题作文: 《我心中的李白》。 (800字以上)。 完成作业。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潜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思路点拨。 还能够比较阅读的方式展开教学,要点如下: 一、试从以下两个角度,比较《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二首诗的意境。 1.作品的意境,跟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等密切相关。有的作者擅长表现磅礴的气象,抒写激越奋发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宏伟壮丽的意境:有的作者擅长描述雅静的景物,抒写缠绵细腻的情思,因而构成一种柔婉幽深的意境。请学生从这个角度说说二首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2。从“意”与“境”的关系这个角度,说说三首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二、联系《饮酒》诗的意境,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并讨论问题。 1.这一段可分为几千层次每层的大意是什么。 四、辨析下列诗句,比较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1.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且放白鹿青崖问,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练习举隅。 1、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拘束,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请从文中摘抄自己最欣赏的句子,作简单评析。 3、李白一贯主张“用心用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诗中却有这样的句子:“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试谈谈你的看法。(300个字左右)。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弄懂诗句的含义,反复诵读本诗,力求成诵。 2.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知人论世,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 一课时。 1.探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2.学习叙事写景的方法。 3.理解这首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开篇描写瀛洲。 2.为什么把描写重点放到暮色上。 3.品读最后一句,理解李白的诗风和人格。 1.怎样理解首句的作用。 2.如何理解详细描写的好处。 3、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一、导入。 1.解题:梦游天姥是所记的内容,留别说明写作缘起(引出写作背景),吟是古诗体裁,类似歌、行体,多有悲愁慷慨之意,如《梁父吟》。 2.齐读,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关注读音(瀛、剡、渌、著、屐、殷、訇、鸾、骑)。 二、赏析诗歌。 (一)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段。 1.提问: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天姥山”,为什么以“瀛洲”起笔? 明确: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传说固然美好,但不可遇不可求,现实虽然平常,但可遇而可求。以虚衬实,暗喻了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对现实的热烈追求。写得既富有神奇色彩,又不离现实,引人入胜,为下文描写梦游天姥仙境蓄势。 2.提问: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神秘(侧面描写)高大(夸张、衬托)。 (二)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引领学生积累字词。关注实词意义用法(因、栗、惊),通假字(著、列)。 明确:夜行赏景(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拂晓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曲径昼游(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色洞天(熊咆龙吟殷岩泉——仙之人兮列如麻)。 3.提问:游仙部分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类似?在叙事绘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类似于《湘夫人》中描写湘君为湘夫人建造水中华居的部分。诗写梦幻,脱尽现实时间、空间的拘牵,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打开,光明璀璨,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诗人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详略得当,重点描写暮色。 4.追问:李白为什么重点描摹黄昏所见? 明确:黄昏所见的神仙世界的场面盛大而热烈,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应,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还年轻,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是日落西山之时,此时作者尽力渲染黄昏所见正是对现实不满的反应,仙人世界写得越夺目光耀,越衬托现实丑陋昏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境破灭之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紧接着作者对梦游进行了总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在世间行事的快乐就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跋山涉川的李白从浪漫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哀而不伤。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提问:李白是否回答了“别君去时何时还”的问题? 明确:李白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用“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一个场景侧面回答了东鲁诸公。白鹿是传说中神仙或隐士的坐骑,如今我李白随时随地可以骑上它去访问大川名山,白鹿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如今我是羁鸟返林池鱼回渊,这句话不正是李白追求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命终极理想的形象概括吗?我想当朋友们看到这句告白,谁还会为李白担心呢,有的只是放下、欣慰、羡慕和祝福。这样一种浪漫场景的描绘胜似直面告白,符合李白的人品,符合李白的文风。一个随意洒脱,轻松自在的李白再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样回答令所有人满意。 3.提问:最后一句怎么读? 设题意图:以读带赏,以赏带读。 指导:最后一句是李白的再一次呐喊,是李白的第二次觉醒,又一次从浪漫回到现实。跟其它大多数送别诗不同,大多数送别诗表达的是伤感不舍,这首诗表现的是自由洒脱,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一种向黑暗官场彻底决绝的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句话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要一气呵成读出狂放、不屑的味道。教师范读,因声求气,感知音乐美和情感美。 4.探究讨论,交流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文中对神游仙境浓墨重彩,但不是说就放弃了对现实主义的描摹,诗歌当中两次提到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明确: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还是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等,从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以说都是理想主义者。许多作家当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时,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当然也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如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小说《红楼梦》,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小结。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很多,《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被赐金放还时期别东鲁好友准备南游吴越期间创作的一首颇能代表李白诗风李白志趣的一首诗歌。文章通过丰富、曲折、奇谲、多变的辉煌形象,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主情调。但浪漫主义不是李白的全部,全诗有两次回归现实的描绘,“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着墨不多,但这是李白的创作根由。《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李白借梦游勾勒出一副潇洒出尘的仙境,但到最后却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看似矛盾,实则融洽自然。纵观这首诗正是把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李白现实主义人格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四、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第一段:神秘(侧面描写)高大(夸张、衬托)。 第二段:夜行赏景浪。 拂晓见闻漫。 曲径昼游主。 暝色洞天义。 第三段:觉醒呐喊。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先生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先生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先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诵读法 鉴赏法 2课时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先生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先生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先生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先生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先生“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先生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先生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先生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先生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 二、鉴赏本诗的构思和意境。 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南下吴越故地,与友人作别,作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表心情。 文字内容:全文的.分段节选,讲解的重要词句。 功用说明:借助音乐、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 一、导入:由月、诗导入。 二、解题: 由题目所包含的信息入手。 三、配乐朗读: 1.示范朗读。 2.学生齐读全文。 四、全文思路: 五、品读全文: 1.入梦缘由。 2.入山情景。 3.登山情景。 4.梦中仙境。 5.梦醒时分。 6.醒梦留别。 六、遐思万千: 让学生在遐思中结束全文的教学,留下余味。 标签: |
下一篇:年会舞台布置方案(实用19篇)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