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11 16:16:15人气:下载文档docx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在教学设置上,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再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学生因为生活接触面还比较小,而且对这种朋友在江畔分别的场景还是比较陌生,所以在想象画面时,由于引导不够到位,学生发挥得还是不够充分。最多能想象出李白那些在分别时所说的简单话语。比如:“朋友,走好!注意保重身体,多联系,早日回来。到时候我们再畅饮。”平常性的话语,只有那些积极思考的人能明白,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置身其中。对动作的想象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完全打开。不过,其中对“孤帆”“尽”“唯”等字的体会比较深入,同学们对情感把握还是相对全面的。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产生一种困惑:传统的教学重基础缺创造,新课程重创造而底蕴不足,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究竟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二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意和诗句的意思,也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和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需要教师引领他们去体会和感悟。所以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上,我去除繁琐的讲解词意、诗意;以“关键词”入文,为体会诗境、感悟诗情的切入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师通过让学生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让学生同桌交流预习的成果初步理解词意和诗句的意思.?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二、初读诗文、感知诗韵,三、学生同桌交流预习情况尝试读懂诗意,四、创设情境、进入诗境,角色体验、体会诗情,五、反复诵读、体验诗情,六、课外拓展”来进行。现将每个教学环节反思如下: 本课教学课始以“故事激情”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到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和这首诗的背景,对学习古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诗情做好了铺垫。 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诵读、齐读和在教师范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和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注释、看插图等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学古诗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与同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可先跟同桌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句时,理解“烟花三月”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烟花三月”,并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形容春天的美景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并创设情境对话:当与好友告别时,假如你是李白会跟“孟兄”说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插图,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展开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到诗情。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句时。老朋友走远了,此时此刻李白在想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着老朋友坐的船渐渐走远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从这你体会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歌曲《烟花三月》,感受诗人与好友分别时的心情、感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让学生再三品读,在朗诵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更进一步整体的、深刻的体会诗情。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更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和对朋友的离别依依不舍的感情,并延伸了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心灵也得到洗礼和启发。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诗歌中的所表现的情景、所抒发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诗歌中的景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我通过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和创设情境,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课堂上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三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按计划进入第六单元“人间真情”20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但一开始就很不顺利,多媒体课件因触控笔失去控制而无法操作,许多直观的演示也无法进行。幸好课前就把自己准备好的一些扩充内容写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打油诗》、李白的《和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还有李白的《赠孟浩然》等诗词。 我的计划是在学生理解这一首比较简单的送别诗和它的写作背景后,把这些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生字、读背古诗后,进入“解诗题、知诗人”环节,围绕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作者李白,让学生明白“谁?在什么地方?为谁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黄鹤楼(设宴)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苏的广陵去。老师问:“谁知道广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学马上举手回答:“广陵就是扬州。”“你怎么知道的?”“诗中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所以广陵就是扬州!”老师肯定了白玢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题意思的好方法,让大家学习她。 接着老师在这个地方介绍了李白和孟浩然两名同时代的大诗人,他们都非常有名气,而且人生经历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岁,我们学过他写的有名诗歌,大家都会背诵的《春晓》,(一起背诵这首诗)。他们两人的仕途都不顺利,两人都喜欢游历名山川,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孟浩然年轻时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归田园,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词,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丝,一直把孟浩然当作自己的人生偶像。这时给同学们引出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让学生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啊。这样的背景介绍只为让学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为后面理解送别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础。 然后抓“关键词、字”来理解诗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烟花三月”、“下”来理解。“故人”:注释老朋友。说明什么?(两人是老熟人。情谊很深!) “烟花三月”告诉我们送行的时间是鲜花盛开的阳春三月。 哪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地形特点:西高东低。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乘船由黄鹤楼去扬州,当然是顺流而下。 “李白在黄鹤楼设宴给老朋友送行,吃完饭后送老师来到楼下码头边,对老师说了些什么?老师的船走远了,消失在天边了,他还在干什么?从中看出什么?”设计这个情节,就是为了能够入情入境地让学生走入诗词报要讲述的故事,去体会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间的真情。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去体会李白对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恋。老友乘坐的船儿早就消失在了天边,看不见踪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边不忍离开,可见他对老友的深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意思后,话题一转提到了黄鹤楼,问同学们知道这座江南名楼吗?想了解李白和黄鹤楼的故事吗?然后简介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湖北省武汉市。讲李白游历到黄鹤楼,在这里看到美丽的湖光山色,诗意大发,想写一首诗。可来到黄鹤楼上一看,比他小三岁的诗人崔颢已经在黄鹤楼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黄鹤楼》,李白读完这首诗,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经提起毛笔,感叹道(引出李白关于黄鹤楼的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觉得崔颢的诗写的太好了,自己再写也不会超过崔颢的诗了,搁笔不写了。你们想读一读崔颢的《黄鹤楼》吗?在孩子们的期盼中,把板书好的《黄鹤楼》拿出来,让大家去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去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民。烟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让学生去朗读两首诗。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写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推荐给大家《和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中吹笛》:“一同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尽管有些拖堂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认为这样推荐诗歌给孩子们还是很有趣的,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课程资源,引发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 当然,由于内容过多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和体会不够深刻,有些水过地皮湿的感觉,但我还是想这样去试一试,改一改以往古诗教学的形式,看看孩子们对古诗的情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在教学设计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非常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前学生收集的东西较少,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学生了解有关这首诗方面的信息还是太少,没有拓宽学生视野。这也许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这些,这样一来既便于老师把握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进步,拓宽学生视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古诗,诗中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次之所以选择这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我不知道古诗要怎么教。说实话,特别感谢年级组的姐妹们,一次次听我试讲,一次次帮我出谋划策,让我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太多太多。 课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画像,请学生介绍李白,并背诵学过的李白诗句,在复习回顾中引进新内容;出示诗题后,请学生谈谈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理解诗题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词;接着引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在读会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借用注释、插图、字典等资料理解诗意,在此过程中我讲的很少,只在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点拨,引用地图、相关诗文等予以拓展、引导;理解诗意后,用划朗读节奏、重音的方法把诗读出韵味来。为了更好地品味诗情,借用视频资源,直观感受离别情景,从而引发想象,感情朗读古诗;最后由这首离别诗拓展开去,回忆学过的其他送别诗,鼓励学生搜集更多送别诗,进一步感受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这份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发挥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遗憾得很,由于执教者的原因,许多细节处理不当,尤其在指导朗读、品味诗情的环节,非常草率地走了下过场,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七上周五听了朗教员四年级的语文揭示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觉得很有感伤。本次举止为教校的语文教员做了优异的类型,建坐了标杆。语文教员都反映本人经过过程此次举止劳绩颇丰。 起首,郎教员的基本功令人服气。黑板上的课题固然写得额外大年夜,可是字依然很斑斓,让我自叹没有如。额外是那句写字要像做人一样认认实实,踏急躁实。板书函朴的简笔划为本节课删色很多,讲分清楚清楚明了“黄鹤楼”和“广陵”的位置,也对分明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起到了一定的帮手感化。再有郎教员的朗读额外到位有激情,教死都没有好,她便范读给教死听,本人的深情变动了全数教室的气氛。 第两,道一道教室上的评价语行。教员的评价语行精确到位,没有是毫无意义的浮夸。当孩子们朗读诗句时,教员的`评价语“你实是好样的,读的很通畅,借很有激情。”“很通畅,假设更有气势一些会更棒。”当孩子们没有发行时,教员鼓舞道“能道一面是一面,只要我们在考虑,这就是前进”。词华虽没有雄浑,但朴实中透着鼓舞;语气虽没有宛转,但平实中透着褒扬;声音虽没有甜好,但却句句透出力道。教员只有认实谛听了教死的发行,才能精确的赐与评价,给教死自信,指导教死自动积极发行。 然后,教师备课十分充分。讲义、教参发掘很深。上课伊始,教员和教死配合交流的送别诗便揭示了教员的功底。当“孟浩然和李白两人了解的故事”从教员口中娓娓道往时,无没有令人服气。教员单手握拳,“李兄李兄”“孟兄孟兄”,这完备没有是在表演,是教员对两小我的深厚情义分明得极尽描摹,本情面没有自禁的投进。 第四,本节课表现了“自主探供、坐异熟悉”的造就。教员的要供“两小我安闲组合,可以或许经过过程查资料、计议、采访听课教员的体式花式往交流诗句的意义。”,这个要供的提出便充分表现了“自主探供才调、坐异熟悉”的造就。教死交流的很激烈,很充分。 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给了我很多启示,关于内容的进一步发掘借有很多,光是这些优面便无没有令人服气的了。“路漫漫其修近兮,吾将下低而供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八近日,我参加了市现场优质课西片竞赛活动,“幸运”的抽到了古诗。尽管之前研读了几遍该教材以备“中奖”,但顶真起来一时慌了神,手忙脚乱的忙活了一个小时,就匆匆地进了课堂。 四十分钟的时间一滑而过,课一结束整个人顿时轻松了许多,坐下来不由地就反思起刚才的那一堂课来。我自己感觉自己整堂课如“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体会得很肤浅,这是主要的问题,具体说来有这几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诗人一环节向学生介绍诗人时还不够到位。讲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想象力丰富,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作品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学生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第二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我在课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对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绍的也不够详细,简简单单一两句话了事。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相关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进文本。 其次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应建立在熟知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在了解诗意时,我请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写了什么,并划出不解的字词,这样安排应属合理。但随后我却未交流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说出全诗的大意。或许是因为当时心急,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该干什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至于学生“学情”根本就没意识到,说来还是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的'。总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们不理解的字词,再结合诗文的注释让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诗意了解是教师硬灌的,所以在入诗境中当我发问“为什么诗人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难道是因为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吗?”课堂一下子冷了场,过了好一会儿一两个学生才站起来回答,可答案都不靠边。孩子们说什么当时江上有雾,只看得见一条船,又说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孩子们这么一答,可把我吓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张,最后没法,我给出了答案。梯子没摆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语境还原,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好朋友离别之际彼此会说些什么,神情、挥手告别的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即兴表演。这样一来,势必会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表演、感悟,再现当时诗人可能的离别场景。教师再结合文中插图作拱手抱拳状顺势点拨:一直十分欣赏的好友孟兄即将远行,心中真是万分不舍。此时诗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哪还会顾及其它的船只。你看,纵然好友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边,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诗境,领悟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上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尽管文笔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识还比较狭窄,但我只是把它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反省,不为别的。实实在在的行事,认认真真的工作。 标签: |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