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07 05:15:26来源:说说网人气:我来评论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导读: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心理成长阶段和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各国的教育阶段设计与此吻合。政府重视大学教育,但是对大学毕业生却没有信心,大学教育的方式和中小学教育都是一样的老师讲学生听。其实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婴儿在无意识的玩耍中学会了语言、行动,在玩弄玩具的经验中形成了个人人格。成人用大脑存储知识,而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成人能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并延长下去。心理学家对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心理成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最先从事这项研究的是哈五洛克.爱里斯和W.斯特恩,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随者.虽然哈五洛克.爱里斯的看法与流行的观点不同,但与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结果相同。先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婴儿非常渺小,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儿童的价值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增大。哈五洛克.爱里斯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已经过时,心理学家们现在相信,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各阶段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每个阶段的心理类型大不相同。有趣的是,各个心理成长阶段与不同的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之间,心理变化非常明显,一个心理阶段结束另一个心理阶段随之而来,以至于人们不无夸张地谈:“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一致。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我们无法了解,也不能直接对他施加影响。这个年龄的儿童不能上学,事实上,也没有会接受0-3岁儿童的学校。第二个时期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不过,儿童的人格已经发现了很大变化,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也许父母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不过,只要把6岁的孩子与新生儿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变化是惊人的。我们先不谈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只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6岁的孩子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了。第二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是6-12岁。这个阶段相对平稳,儿童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期,表现的健康、强壮。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学家罗斯有如下描述:“这种在精神上和身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儿童阶段后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稳定与成年时期非常相似。不难想象,假如一个外星人初次来到地球,在没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为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这个个阶段不仅在心理上与第一阶段明显不同,而且身体上的变化也很明显,最明显的就是儿童换牙齿。第三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是12-18岁,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2-15岁,一个是15-18岁。人的身体在这个阶段基本发育完成了,18岁之后,身体不再随着年龄得增长发生显著变化了。令人惊讶的是,政府主持的教育对此已经有所认识,只是还不够明确,只能说一种模糊的直觉。他们对于0-6岁这个阶段较为认可,这很明显,因为孩子6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可以到学校学习了。人们认识到了6岁孩子的变化,他们已经懂事了。很明显,要是儿童不能走路,无法听懂老师的话,根本不可能集体生活。所以说,人们已经认可了儿童的这个变化。但是,教育理论界的反应却很迟钝,他们至今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仅仅能看到一些明显的事实,也就是新生儿与6岁孩子的显著差别。不错,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自主能力,能够上学,能够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说明他们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他们刚出生时什么也不会。可以说,第二阶段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起因是基于一个事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儿童在12岁就进入了中学,即是说人们普遍认识到,6-12岁儿童最适宜接受基础文化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能是偶然的巧合,如此相同的教育设置,肯定是来自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认识。事实上,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心理上适合上小学,他们已经有了学习的耐心,能够安心听讲,理解教师的意思。其实,6-12岁的儿童不仅能够接受教育,而且不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所以说,这个阶段是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12岁之后,孩子就要接受一种新的学校教育,这说明各国的官方教育也认识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一种不同的类型。这个时期也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学教育也分成初中和高中。通常,初中为三年,高中就是四年。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划分是否合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实,即12-18岁这六年的教育通常分成两个阶段。青少年教育受到心理学家的一致关注,因为12-18岁这个年龄段与0-6岁相似,心理变化更佳显著。这个阶段不像前一个阶段那样简单,而且也不再平静。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稳定,而且有一种反叛倾向。在身体发育方面,也没有前一个阶段稳定。令人担忧的是,学校教育往往不关心这些,他们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遵从,学生们不得不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讲,用很多时间来学习。大学自然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了。不过,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学教育并没有太大区别,仍然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当然课程量更大了,知识也更丰富了。很多大学生不修边幅,留着各式各样的胡须,成群地挤在教室里面,看起来有些古怪的感觉。这些过去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可还是被当作小孩对待,他们必须老老实实在教室里听讲,服从教师的命令;除非父亲大发慈悲,不然不能上街,不能抽烟;要是考试成绩差的话,还要受到父母的责骂。然而,开发这些年轻人的头脑才是教育的目标,因为社会需要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他们将是未来的医生、律师或工程师。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年轻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取得学位?他们毕业之后能够赚钱养活自己吗?能够完成自己选择的职业么?企业会让这样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来设计方案么?这个年轻的律师能够打赢官司么?如今,人们普遍对年轻人缺乏信心,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年轻人多年来只在听讲,而仅靠听讲是不能使人成熟的,只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一个年轻医生需要几年的实习期,一个年轻的律师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事情还不仅如此,这些毕业生需要得到这份工作,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推荐,克服无数困难。遗憾的是,世界各国的年轻人都面临这种尴尬处境。在纽约,几百名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上街*行,他们高举的条幅上写着:我们没有饭吃,没有人雇佣我们。我们将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尽管认识到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完全脱离实际生活。几十年亲,人们完全不关心2-6岁的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幼儿园,担负起这些孩子的教育。但是大学的情况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今天,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大学生都是智力出众的人,可是心理学家开始注重对人的研究,于是出现了相反的认识倾向,很多人和我一样,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他们相信智慧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并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定型。这种观点激发了我们对生命潜能的研究,尤其是对新生儿和1岁儿童的研究,因为科学家发现这个时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科学家们对新生婴儿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对过***亡的兴趣。人死后是什么样子?早期人类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现在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再一次掀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就是在新生婴儿身上发现的无限潜能,这是人类过去完全不了解的。除了人之外,没有一种动物需要如此漫长的婴儿期,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个发育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潜能一直在发挥作用。这是很明显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知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后,就什么都知道了。婴儿刚出生时没有记忆,脑子里一片空白,更不用说主观意志了。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时间中发展。动物却不是这样,小猫一生下来就会喵喵叫,牛犊和刚孵出来的小鸟一落地就发出和他们父母一样的叫声。出生的婴儿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只能发出哇哇的哭声。人类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过程,也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过,人类可以对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无数奇妙的变化。人类想要了解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以为不满1岁的婴儿总是在沉睡,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的大脑和我们成人完全不同,这个大脑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这股力量正在发生作用,形成了他们奇妙的内心世界。在婴儿降临世界的第一个年头,他们发音器官不但发育完善了,而且掌握了语言,此外,他们时刻都在储存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因为智力发展必须以身体的发展为基础。成人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婴儿却意识不到,这些伟大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婴儿的无意识中完成的。可以说,婴儿同时创造着知识和对这些知识的要求。如果说成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婴儿的行为则出于无意识,只是这种无意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无意识的头脑非常具有智慧,不仅婴儿是这样,包括昆虫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智慧帮助婴儿成长,这是从对环境的吸收开始的。那么,婴儿是怎样从周围环境吸取知识的呢?就是通过运用上面那些特性。周围事物唤醒了婴儿的热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于是,在婴儿与环境之间就开始了一种互动。婴儿不是通过思想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天赋能力吸取知识。语言是这种学习方式最明显的例证。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答案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会了人类的声音,这是为什么?既然婴儿只听取人类的声音,学习人类的语言,说明在周围多种声音中,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一定极为强烈,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了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人对音乐的感受就和这种现象很相近。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不仅随着旋律而变化,而且他的头和手也会跟随节拍活动。当然了,婴儿对语言的感受要比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强烈。婴儿是在无意识中受到周围声音的感染的,人们很少看见他们的舌头、脸颊在动,其实,正式这种静默之中,婴儿的每个器官都在学习发声。上面说明了婴儿是如何听取声音的。那么,他们又如何学习语言呢?语言又怎样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呢?通常,人们把在婴儿期学到的语言称作母语,这种语言与后来学习的语言有明显的区别,这类似于真牙和假牙的区别。刚开始,婴儿听到的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声音,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那么,这些单纯的声音是怎样被赋予意义的呢?儿童不仅学会了词语和其中的意思,还掌握了句子和语言结构,因为懂得句子结构是理解语言的前提。比如人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词语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面。如果把语言顺序颠倒,说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们就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儿童之所以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语句的顺序。那么,婴儿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发生的呢?人们常常说:孩子把这些东西记住了。却没有想到记住东西需要有记忆力。可是,婴儿期的孩子没有记忆力,相反,他们正是要培养这种能力。还有,要理解语言顺序对含义的影响,就要懂得推理,这种能力婴儿同样不具备。很显然,婴儿对语言的学习是我们难以理解的,也是成熟的大脑无法完成的,因为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所以说,儿童具备与成人不同的智慧。可以这样说,成人用大脑来学习,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成人的学习仅仅是接受,就是把知识输入大脑,储存起来,如果同往花瓶里灌水一样,人与知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婴儿在学习中经历了一个转型过程,通过学习塑造了自身。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在幼小的躯体内发生了一种精神化学反应,知识不仅进入大脑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脑的发育。就这样,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婴儿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把这时候的心理称作具备吸引力的心灵。婴儿这种独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想象,但是,这种能力的优势却不可否认。要是我们也有这种能力该有多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休闲游戏中学习新的语言,就能够像吃饭、呼吸一样轻松地学习知识。如果真能如此该有多好呀!想象吧,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变化,可是突然之间,新的知识就像星辰一样出现在我们的脑子里,这将多么令人激动。假如有这样一个星球,没有学校和教师,没有书包和图书馆,人们压根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居民过着闲散的生活,每天仅仅吃饭走路,却掌握了所有生活知识,读者一定认为我是在讲童话故事。其实不然,这样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在无意识中学会了每一件事,却丝毫没有感到学习的负担。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件极为伟大的事情,不仅逐渐掌握了知识,同时大脑得以发育成形。话又说回来,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付出代价,当学习逐渐变成有意识的时候,获得每一点知识都要付出很大代价。儿童学习的另一件大事是动作。婴儿生下来先要在襁褓之中过大半年,这时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可是用不了一年,他们就能够走动,而且学会了做许多动作。其间,他们无忧无虑,整天都在开心地玩耍,同时一点点地学习动作,这个时候语言已经不成问题,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深深吸引他们,印在他们的大脑里。儿童对动作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学习期。开始学习动作之前,幼儿无意识的心理发育已经开始了,在学习动作的时候,大脑早已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当婴儿学习第一个动作的时候,心理活动就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只要对一个3岁的儿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在反复不断地玩弄一些东西,这些游戏活动是有意识的,儿童的思维通过对玩具的研究,正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从此,他们的行为也将逐渐有意识,而且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自身得到完善。就这样,一开始无意识的游戏活动,逐渐变成了有意思的工作。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儿童的学习也是从手的使用开始的。这些经验最终形成了儿童的性格,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限制,这是因为经验的世界要比无意识的世界狭小得多。这个神秘的学习过程从婴儿降生就开始了。婴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并将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对于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来说,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就是,这些6岁大的孩子突然之间有了理解力,并且有耐心听老师讲话。近年来,对婴幼儿心理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被儿童的这个神秘的世界震撼了。本书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儿童这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分析。对于0-6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儿童的心理发育,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延长这个学习阶段,促使儿童发展其掌握知识的能力,这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使人类摆脱艰辛的学习过程,同时又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将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可以说,对儿童心理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教育革命。当人们发现婴儿的心理与成人完全不一样;人们了解到婴儿的学习能力属于无意识的心理,这种无意识变成意识的条件,使婴儿在游戏过程中从周围环境吸取经验;当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这个过程,于是,儿童教育理念发生了彻底变化。既然儿童能够自然吸收知识,那么这个性格的形成阶段就极其重要,这一时期儿童需要正确的帮助,而不是灌输知识,教育应该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于是,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而是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成人应该给儿童以帮助,这并非因为他们幼小,而是因为他们天赋的创造力尚处于萌发阶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护,而且,成人提供的帮助不是指向儿童本身,而是促进儿童这种天赋能力的发挥。发挥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儿童自然学习能力的发挥,使这种潜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当今世界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柏曼(L.Berman)主张以内分泌腺作为划分的标准,将心理发展分为:胸腺期(幼年期);松果腺期(童年期);性腺时期(青年期);内分泌的全盛期(成年时期);内分泌缺乏时期(老年期)。 其次,表现为自我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报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其次,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①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2)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也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导读: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心理成长阶段和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各国的教育阶段设计与此吻合。政府重视大学教育,但是对大学毕业生却没有信心,大学教育的方式和中小学教育都是一样的老师讲学生听。其实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婴儿在无意识的玩耍中学会了语言、行动,在玩弄玩具的经验中形成了个人人格。成人用大脑存储知识,而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成人能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并延长下去。心理学家对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心理成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最先从事这项研究的是哈五洛克.爱里斯和W.斯特恩,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随者.虽然哈五洛克.爱里斯的看法与流行的观点不同,但与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结果相同。先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婴儿非常渺小,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儿童的价值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增大。哈五洛克.爱里斯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已经过时,心理学家们现在相信,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各阶段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每个阶段的心理类型大不相同。有趣的是,各个心理成长阶段与不同的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之间,心理变化非常明显,一个心理阶段结束另一个心理阶段随之而来,以至于人们不无夸张地谈:“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一致。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我们无法了解,也不能直接对他施加影响。这个年龄的儿童不能上学,事实上,也没有会接受0-3岁儿童的学校。第二个时期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不过,儿童的人格已经发现了很大变化,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也许父母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不过,只要把6岁的孩子与新生儿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变化是惊人的。我们先不谈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只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6岁的孩子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了。第二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是6-12岁。这个阶段相对平稳,儿童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期,表现的健康、强壮。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学家罗斯有如下描述:“这种在精神上和身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儿童阶段后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稳定与成年时期非常相似。不难想象,假如一个外星人初次来到地球,在没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为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这个个阶段不仅在心理上与第一阶段明显不同,而且身体上的变化也很明显,最明显的就是儿童换牙齿。第三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是12-18岁,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2-15岁,一个是15-18岁。人的身体在这个阶段基本发育完成了,18岁之后,身体不再随着年龄得增长发生显著变化了。令人惊讶的是,政府主持的教育对此已经有所认识,只是还不够明确,只能说一种模糊的直觉。他们对于0-6岁这个阶段较为认可,这很明显,因为孩子6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可以到学校学习了。人们认识到了6岁孩子的变化,他们已经懂事了。很明显,要是儿童不能走路,无法听懂老师的话,根本不可能集体生活。所以说,人们已经认可了儿童的这个变化。但是,教育理论界的反应却很迟钝,他们至今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仅仅能看到一些明显的事实,也就是新生儿与6岁孩子的显著差别。不错,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自主能力,能够上学,能够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说明他们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他们刚出生时什么也不会。可以说,第二阶段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起因是基于一个事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儿童在12岁就进入了中学,即是说人们普遍认识到,6-12岁儿童最适宜接受基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能是偶然的巧合,如此相同的教育设置,肯定是来自对发展的共同认识。事实上,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心理上适合上小学,他们已经有了学习的耐心,能够安心听讲,理解教师的意思。其实,6-12岁的儿童不仅能够接受教育,而且不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所以说,这个阶段是接受的最佳时期。12岁之后,孩子就要接受一种新的学校教育,这说明各国的官方教育也认识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一种不同的类型。这个时期也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学教育也分成初中和高中。通常,初中为三年,高中就是四年。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划分是否合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实,即12-18岁这六年的教育通常分成两个阶段。受到心理学家的一致关注,因为12-18岁这个年龄段与0-6岁相似,心理变化更佳显著。这个阶段不像前一个阶段那样简单,而且也不再平静。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稳定,而且有一种反叛倾向。在身体发育方面,也没有前一个阶段稳定。令人担忧的是,学校教育往往不关心这些,他们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遵从,学生们不得不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讲,用很多时间来学习。大学自然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了。不过,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学教育并没有太大区别,仍然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当然课程量更大了,知识也更丰富了。很多大学生不修边幅,留着各式各样的胡须,成群地挤在教室里面,看起来有些古怪的感觉。这些过去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可还是被当作小孩对待,他们必须老老实实在教室里听讲,服从教师的命令;除非父亲大发慈悲,不然不能上街,不能抽烟;要是考试成绩差的话,还要受到父母的责骂。然而,开发这些年轻人的头脑才是教育的目标,因为社会需要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他们将是未来的医生、律师或工程师。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年轻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取得学位?他们毕业之后能够赚钱养活自己吗?能够完成自己选择的职业么?企业会让这样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来设计方案么?这个年轻的律师能够打赢官司么?如今,人们普遍对年轻人缺乏信心,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年轻人多年来只在听讲,而仅靠听讲是不能使人成熟的,只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一个年轻医生需要几年的实习期,一个年轻的律师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事情还不仅如此,这些毕业生需要得到这份工作,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推荐,克服无数困难。遗憾的是,的年轻人都面临这种尴尬处境。在纽约,几百名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上街*行,他们高举的条幅上写着:我们没有饭吃,没有人雇佣我们。我们将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尽管认识到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完全脱离实际生活。几十年亲,人们完全不关心2-6岁的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幼儿园,担负起这些孩子的教育。但是大学的情况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今天,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大学生都是智力出众的人,可是心理学家开始注重对人的研究,于是出现了相反的认识倾向,很多人和我一样,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他们相信智慧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并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定型。这种观点激发了我们对生命潜能的研究,尤其是对新生儿和1岁儿童的研究,因为科学家发现这个时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科学家们对新生婴儿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对过***亡的兴趣。人死后是什么样子?早期人类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现在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再一次掀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就是在新生婴儿身上发现的无限潜能,这是人类过去完全不了解的。除了人之外,没有一种动物需要如此漫长的婴儿期,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个发育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潜能一直在发挥作用。这是很明显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知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后,就什么都知道了。婴儿刚出生时没有记忆,脑子里一片空白,更不用说主观意志了。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时间中发展。动物却不是这样,小猫一生下来就会喵喵叫,牛犊和刚孵出来的小鸟一落地就发出和他们父母一样的叫声。出生的婴儿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只能发出哇哇的哭声。人类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过程,也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过,人类可以对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无数奇妙的变化。人类想要了解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以为不满1岁的婴儿总是在沉睡,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的大脑和我们成人完全不同,这个大脑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这股力量正在发生作用,形成了他们奇妙的内心世界。在婴儿降临世界的第一个年头,他们发音器官不但发育完善了,而且掌握了语言,此外,他们时刻都在储存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因为智力发展必须以身体的发展为基础。成人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婴儿却意识不到,这些伟大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婴儿的无意识中完成的。可以说,婴儿同时创造着知识和对这些知识的要求。如果说成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婴儿的行为则出于无意识,只是这种无意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无意识的头脑非常具有智慧,不仅婴儿是这样,包括昆虫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智慧帮助婴儿成长,这是从对环境的吸收开始的。那么,婴儿是怎样从周围环境吸取知识的呢?就是通过运用上面那些特性。周围事物唤醒了婴儿的热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于是,在婴儿与环境之间就开始了一种互动。婴儿不是通过思想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天赋能力吸取知识。语言是这种学习方式最明显的例证。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答案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会了人类的声音,这是为什么?既然婴儿只听取人类的声音,学习人类的语言,说明在周围多种声音中,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一定极为强烈,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了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人对音乐的感受就和这种现象很相近。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不仅随着旋律而变化,而且他的头和手也会跟随节拍活动。当然了,婴儿对语言的感受要比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强烈。婴儿是在无意识中受到周围声音的感染的,人们很少看见他们的舌头、脸颊在动,其实,正式这种静默之中,婴儿的每个器官都在学习发声。上面说明了婴儿是如何听取声音的。那么,他们又如何学习语言呢?语言又怎样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呢?通常,人们把在婴儿期学到的语言称作母语,这种语言与后来学习的语言有明显的区别,这类似于真牙和假牙的区别。刚开始,婴儿听到的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声音,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那么,这些单纯的声音是怎样被赋予意义的呢?儿童不仅学会了词语和其中的意思,还掌握了句子和语言结构,因为懂得句子结构是理解语言的前提。比如人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词语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面。如果把语言顺序颠倒,说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们就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儿童之所以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语句的顺序。那么,婴儿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发生的呢?人们常常说:孩子把这些东西记住了。却没有想到记住东西需要有记忆力。可是,婴儿期的孩子没有记忆力,相反,他们正是要培养这种能力。还有,要理解语言顺序对含义的影响,就要懂得推理,这种能力婴儿同样不具备。很显然,婴儿对语言的学习是我们难以理解的,也是成熟的大脑无法完成的,因为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所以说,儿童具备与成人不同的智慧。可以这样说,成人用大脑来学习,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成人的学习仅仅是接受,就是把知识输入大脑,储存起来,如果同往花瓶里灌水一样,人与知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婴儿在学习中经历了一个转型过程,通过学习塑造了自身。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在幼小的躯体内发生了一种精神化学反应,知识不仅进入大脑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脑的发育。就这样,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婴儿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把这时候的心理称作具备吸引力的心灵。婴儿这种独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想象,但是,这种能力的优势却不可否认。要是我们也有这种能力该有多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休闲游戏中学习新的语言,就能够像吃饭、呼吸一样轻松地学习知识。如果真能如此该有多好呀!想象吧,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变化,可是突然之间,新的知识就像星辰一样出现在我们的脑子里,这将多么令人激动。假如有这样一个星球,没有学校和教师,没有书包和图书馆,人们压根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居民过着闲散的生活,每天仅仅吃饭走路,却掌握了所有生活知识,读者一定认为我是在讲童话故事。其实不然,这样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在无意识中学会了每一件事,却丝毫没有感到学习的负担。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件极为伟大的事情,不仅逐渐掌握了知识,同时大脑得以发育成形。话又说回来,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付出代价,当学习逐渐变成有意识的时候,获得每一点知识都要付出很大代价。儿童学习的另一件大事是动作。婴儿生下来先要在襁褓之中过大半年,这时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可是用不了一年,他们就能够走动,而且学会了做许多动作。其间,他们无忧无虑,整天都在开心地玩耍,同时一点点地学习动作,这个时候语言已经不成问题,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深深吸引他们,印在他们的大脑里。儿童对动作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学习期。开始学习动作之前,幼儿无意识的心理发育已经开始了,在学习动作的时候,大脑早已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当婴儿学习第一个动作的时候,心理活动就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只要对一个3岁的儿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在反复不断地玩弄一些东西,这些游戏活动是有意识的,儿童的思维通过对玩具的研究,正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从此,他们的行为也将逐渐有意识,而且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自身得到完善。就这样,一开始无意识的游戏活动,逐渐变成了有意思的工作。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儿童的学习也是从手的使用开始的。这些经验最终形成了儿童的性格,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限制,这是因为经验的世界要比无意识的世界狭小得多。这个神秘的学习过程从婴儿降生就开始了。婴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并将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对于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来说,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就是,这些6岁大的孩子突然之间有了理解力,并且有耐心听老师讲话。近年来,对婴幼儿心理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被儿童的这个神秘的世界震撼了。本书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儿童这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分析。对于0-6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儿童的心理发育,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延长这个学习阶段,促使儿童发展其掌握知识的能力,这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使人类摆脱艰辛的学习过程,同时又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将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可以说,对儿童心理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教育革命。当人们发现婴儿的心理与成人完全不一样;人们了解到婴儿的学习能力属于无意识的心理,这种无意识变成意识的条件,使婴儿在游戏过程中从周围环境吸取经验;当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这个过程,于是,儿童教育理念发生了彻底变化。既然儿童能够自然吸收知识,那么这个性格的形成阶段就极其重要,这一时期儿童需要正确的帮助,而不是灌输知识,教育应该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于是,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而是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成人应该给儿童以帮助,这并非因为他们幼小,而是因为他们天赋的创造力尚处于萌发阶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护,而且,成人提供的帮助不是指向儿童本身,而是促进儿童这种天赋能力的发挥。发挥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儿童自然学习能力的发挥,使这种潜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当今世界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列昂节夫主张以游戏、学习等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来划分。分为六个阶段:(1)直接的情感交际活动(0~1岁);(2)操作实物的活动(1~3岁);(3)游戏活动(3~7岁);(4)学习活动(7~11岁);(5)社会公益活动(11~15岁);(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的过程。整个发展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主要矛盾,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以来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和提高。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下述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7岁);(3)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15岁)。 弗洛伊德认为,按照力比多(libido)主要投放的身体部位,儿童发展可分为:(1)口唇期(0~1岁);(2)**期(1~3岁);(3)前**器期(4~5岁);(4)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前);(5)生殖期(青春期)。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人际交往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阶段。无论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还是潜在的生物发展过程,都以一系列小的、互相关联的、可测定的数量增减的形式出现。心理发展的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秩序,并且可以作出预测。因此,心理的发展可以用客观的词语作出描述、解释和预测,用数学手段进行测定,用增长曲线和轨迹的形式描述出来。我国研究人员以皮亚杰学派的认知作业任务如数概念、守恒、序列、类包含、分类和比例等测查儿童,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文化环境中儿童认知表现上的差异。研究表明:儿童认知发展呈阶段性,并且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儿童在完成各种守恒任务时经过不同的发展水平,显示出一定的顺序性;具体运算阶段各项守恒实验通过的顺序,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大体是一致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二)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为柏曼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生物学因素。 儿童的身心发展按照一定顺序展开,如身体发展是从头部到下肢、由中心到边缘。心理的发展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的顺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这是因为,身心的发展是受许多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人类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是有一定过程的;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学习、求职、成就等生活事件和活动形式的变化也有一定的时间性。例如,婴儿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心到外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到深、由绝对到相对、由自我中心到脱中心化的过程。再比如,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传统文化跟现实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校风、教师、同伴交往等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3)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的意识 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艾里克森以人格发展为基础,将心理的发展分为:信赖对怀疑(0~1岁);自主对羞愧(1~3岁);主动对内疚(4~5岁);勤奋对自卑(6~12岁);角色统一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4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完善对失望(65~)。 (三)按情欲说作为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一)以认知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皮亚杰 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相联系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五)以主导活动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列昂节夫 最后,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一)学校的对策 过度依赖问题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四)以人格特征作为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为艾里克森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划分的标准各有不同,但在实际年龄阶段的区分上是相近的。在生理、智力、个性、教育和生活诸方面发展各有其特点,我们以身心发展的各种指标,综合地来划分各自的年龄阶段,但同时又要看到内在的一致性。 标签:心理 教育 阶段 发展 家长 |
下一篇:关送给姐姐的说说(精选46句)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