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经典说说美文,带给您最深的感动。

标签聚合|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搜索
说说感言分类 励志名言 励志故事 名人名言 影视台词 读书名言 毕业感言 观后感 读后感
当前分类:

励志名言

静思语经典语句(精选149句)

日期:2022-09-06 13:12:12来源:说说网人气:我来评论

导读: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也要感谢天意的磨练。是谓福至心灵。7、要和睦人间、合群人生,才是真正的学佛。8、学佛是为众生而学佛,11、双手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13、无量功德是...

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要细。

2、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心志。

3、为人处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4、常能反省自己而无过失,即得解脱自在。

5、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谢意的磨练。

6、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7、要和睦人间、合群人生,才是真正的学佛。

8、学佛是为众生而学佛,做人是为工作而做人。

9、生命无常,慧命永存;心无涯,精神常在。

10、人间如舞台,人人都在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11、双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等于是没有手的人。

12、听法后,能在日常生活身体力行,谓之受法。

13、无量功德是在日积累中,分毫累积聚集而成。

14、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15、人一生的行为,不管是善是恶,皆由时间所累积。

16、人生的价值在于功能而不是形象,形象没有价值。

17、学佛所注重的不只是理论、学问,还要能身体力行。

18、遭受别人批评时,先问自心是否无愧?无愧则心安。

19、面对业力不要埋怨,要用宽谅和乐的心来代替埋怨。

20、信佛而不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就是愚行。

21、逃避责任,寻求一生的清闲,就无法延续自己的慧命。

22、众生颠倒,明知财物、名利伤人身心,却仍甘于被伤害。

23、若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24、做好事总是要腾出时间,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应尽的义务。

25、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26、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以及善解别人的不悦与刻意伤害。

27、我们要接受天下人、事、物的磨练,方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伟人。

28、发愿——必须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且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29、滴成河——将一滴滴的水集合起来,就可形成一条河。

30、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31、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32、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33、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拥有一分功能为人付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34、人若能启发自我的本性与天职,自然做任何事都会觉得轻松而无怨言。

35、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36、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慈悲心。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37、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38、人应该走正。如果正路不走,尽是走歹路,这种人比没有脚的人还凄惨。

39、正信的佛教徒称礼敬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学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40、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41、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借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42、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43、佛教徒应具足运动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44、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45、有些人的爱只执著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46、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47、爱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优点,如何引导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责任。

48、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49、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50、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51、一切功德由时间所累积,一切功德由我们身体行动所成就;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惜人身。

52、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53、人出生时,是一身**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裸地走!

54、要做菩萨,就要发恒常心。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

55、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56、人的生命,要永远保持像春天一样,不断涌出生命力,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是活着的人生!

57、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处在人间。

58、心一定要专,选择必定要正确;若朝三暮四,时时从头开始,将永远停留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59、能善意掩盖他人的不良习气,弘扬其良好德性,且不评论他人是非,这样的人一定可爱又可敬。

60、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舍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61、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62、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63、一个人如果没有脚只是一个人不便,要是有双脚却不走正路,那不知会害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庭

64、勿轻言挫折感、无力感。纵然困难如石,也要钻过去;更何况有时所谓的困难,可能只是如纸之薄。

65、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66、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67、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谛。

68、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69、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70、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

71、人在平安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尔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唤醒良知、长养善根,这何尝不也是福?

72、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73、行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74、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75、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76、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灰蒙蒙、气冷冷的时候,只要能将最终目标稳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感觉很温暖。

77、在感情发生问题时,要以大爱之心爱其所爱;也要退一步,用宽广的心接受眼前呈现的一切,这才是有智慧的爱。

78、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79、自杀所犯的罪业有三: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造自杀罪业。犯遗弃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80、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81、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82、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四分之一奉养父母,四分之一教育子女,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83、台湾的离婚率逐年不断攀升,衍生不少社会问题。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伦理,再去影响其他的家庭。

84、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85、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86、古人说:圣人无,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著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87、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88、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89、生命只有数十年,慧命却永远不灭。每个人都有代代传承的子孙,要留下美的回忆与爱的教育给他们,这就是史迹的慧命常存。

90、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91、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92、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分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与受者都无烦恼,彼此皆自在。

93、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94、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95、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96、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97、学佛一定要从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错过时机。功德是由时间累积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达,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98、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99、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100、年轻佛子常耽于文般若中,若能将所学的文字应用于实相般若,以声音呼出千眼,以行动引出千手,事理圆融,方是学佛的真谛。

101、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才能造福;若能时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的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102、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103、平常要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著,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104、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就能祥和。

105、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06、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107、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满足,经不起爱欲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继续永无尽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难耐!

108、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发生。

109、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的创造者。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110、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11、除了对人与事必须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耸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平,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112、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子媳再孝顺也只能尽人事。

113、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蜡烛,它的光度还是有限;而一支小蜡烛点亮之后,却可再引燃千万支蜡烛,这千万支的烛光就可照亮各个黑暗角落。

114、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体就有病痛。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既知有病,就应遵从良医的诊断治疗,免除身体苦患。

115、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116、阻碍他人走正路,或破坏他人发善心、做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内心的魔——自己内心起了扰乱,不仅障碍他人,也障碍自己。

117、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118、怎样才能消业、消灾?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分灾。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119、过年前,人人会将屋子内外整理、粉刷得焕然一新。做人也要时时刻刻把坏的淘汰掉,让心地天天清新洁净。而学佛的人,更要心如过年一样,日日除旧布新。

120、身为佛弟子,就应学习佛陀的精神,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并与众生同苦乐。能做到人我一体,就是成功的人生,亦可称为有意义、有感情,真正活生生的人生。

121、修学者三要: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122、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诚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详和乐。

123、世间人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业,所以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应认清: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欢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喜舍布施。

124、布施就是修福。钱财,若舍不得用而存在金库做守财奴,就与穷人没有两样;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会有害身心,甚至祸国殃民。若能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则是修福积德的大好机会

125、钱会害人,但是钱也会救人。我们要好好利用钱去救人,不要被钱所利用。有钱有势的人,若不知节制欲望则烦恼无量;若不将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虚无所依止且苦患无量。

126、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

127、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128、佛法是救世的良药——因为世间的众生,常处于病与贫的状态中。无论天然灾害或人为祸乱,都是因为不调和而引起的病态;既然产生病态,即需治世的良药,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药。

129、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积极投入人间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心灵不被环境所转,能勇敢突破万难,难行能行;做到别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别人不能舍而我能舍的地步,这才是藉事练心。

130、愿是成功的起点,愿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一切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愿力而行,最后才能圆满成佛。人如无愿,就无希望;没有希望,就无法成就事业。

131、做任何事,不要受一点小挫折即意志尽失。佛云: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该来的业障都能欢喜接受,则能随缘消旧业。业报受尽,业障亦会随时间而消失。

132、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取暖,但太靠近却很危险;若看不开、放不下,犹如手拿烧红热铁,必然被烫伤。世间名利又好比白,看起来很美,喝起来也很清凉,但握久了手也会冻伤。

133、佛法要人间化,必须先净化人间;要净化人间,必须先身体力行净化自己。如何净化呢?就是培养清净的法爱。所谓的法爱,就是对普天下众生,都能心生敬爱、觉情,而且爱得无所求、爱得很普遍。

134、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大心,普爱一切众生,使周遭都笼罩在大爱的氛围中。

135、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要有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136、菩萨之情广大无边际,能包容宇宙,能无限量地爱一切众生,丝毫不求众生的回报。菩萨常念知足、安贫乐道,所追求的只是智慧,所以说惟慧是业——依智慧而行动,这是凡夫与菩萨不同的地方。

137、所谓职业,是为生活而工作,是被动的办事;办公时间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迟到早退,公务就算完成。而志业则是没有上班时间,更没有下班时刻,虽然不需打卡,却是分秒善尽义务,一切都出于自愿。

138、皈依的人要有个皈依的目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到底船只将驶向哪一个方向?一定要有个目标。而为人皈依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比如眼见船只已经快迷失了,赶快亮起灯塔的灯让他们知道方向,这就是责任。

139、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同样的,向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140、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愈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探讨生命奥秘之士,愈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141、极少有人会想到:今日平安健康,明日是否还能行动自如?今日财势顺利,明日有无不测?人常处于悔不当初……的懊恼中,想做却力不从心,后悔又已太迟!此时不仅罪业层层叠叠,甚至到了临终仍惶惶不知所归。

142、我们到哪里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起点,要朝目标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标还辛苦。就好像爬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气爬到山顶上。否则停在半山腰中,石头若滚下来,岂不是很危险?

143、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太爱自己,珍宠得过分,舍不得善加利用;太轻视自己,轻视得近乎折磨,以为身既是不净物又何必重视,因而忽略了身是载道器。其实,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佛道也将不远。

144、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利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145、嗔恚害人,会破坏处世善法。为了一时的不能忍,不仅破坏了处世的好名誉,也会破坏过去一切的功德及修养。嗔怒心比猛火还厉害,猛火烧毁的物质,可以经由努力再失而复得;但一个人的人格如遭自我破坏,即使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

146、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缘,一旦因缘消逝,想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人虽然想做好事,却想等到有钱或有机会才去做,应知人生无常啊!只要有因缘,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力量,也要赶快去做。力量、因缘会合起来,就能成就无量功德。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莫轻小善而不为,更莫贪积财物而不舍。

147、多数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对人都不坦诚,谄曲逢迎、处处巴结;人若不能坦诚相待,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想去除这些痛苦,就必须把得失心转为诚实心,坦然地取诸社会并用诸社会——从社会取得有意义的钱财,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荡荡,不是更快乐而自在吗?

148、还未学佛以前,我们经常被渴爱所役使,心里老是有欠缺的感觉;纵使有时好像捕捉到什么,却总是无法安定落实。这就好像在干旱的沙漠里洒上一滴水,仍旧干燥如初,丝毫起不了滋润的作用。如今我们有幸学佛,就要少欲知足,放下物欲的执迷,积极节省有用的时间和精力,充实自己的良能与学养,朝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正路迈进。

149、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标签: 人生 身心 人间 心灵

标签聚合|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