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经典说说美文,带给您最深的感动。

标签聚合|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搜索
说说百科分类 专业百科 安居乐业 数码奇兵 舌尖美食 好好学习 亲近自然 我爱健康 天生丽质 百科达人 职场情感 妈咪百科 十万个为什么 科普知识 生活百科 文史百科 历史解密 歇后语 阅读答案 资料大全 好词好句
当前分类:

好词好句

中国名人养生秘诀和健康养生方法

日期:2022-10-06 00:02:17来源:说说网人气:我来评论

导读:姜太公渐渐地被尊奉为能祛除百病百灾、福佑民众的神,后人总结他养生的秘诀是动静结合,而这一秘诀集中体现在他的垂钓中。 姜太公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只要一有空便持竿傍溪...

  古代养生

  姜太公,名吕尚吕望,为齐国开国之君。由于建立了奇功异勋,又是长寿者,姜太公渐渐地被尊奉为能祛除百病百灾、福佑民众的神,所谓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吕尚因德高望重而又高寿被尊为姜太公。后人总结他养生的秘诀是动静结合,人合一,而这一秘诀集中体现在他的垂钓中。

  姜太公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他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便持竿傍溪,静观天一色。钓鱼实为形式,他那无饵直钩能钓鱼的理论,正说明了他钓鱼是假,赏鱼是真的淡泊利禄养生观。正是在众人千方百计要多钓鱼、钓大鱼之际,他却静观鱼群绕钩而乐。中医认为,长时间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天人合一,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有利于改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生态功能。

  垂钓虽无饵,但抛钩观浮,一览群鱼绕直钩而过,再抬竿提线另抛,这一起一立、一提一抛,正好使四肢、腕、脊柱得到了全面的活动与伸展,起到了舒筋活血的作用。而静观鱼儿绕钩时则全神贯注、屏气凝神,两者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是运动平衡的统一。

  姜太公在垂钓中还磨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耐性,使他养成了谋大业不求功名利禄的胸怀,从而以豁达、宽容、仁和获得了健康长寿。

  苏轼,号东坡,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通养生之道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

  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出狱后,被贬至黄州等地。后来,朝廷又召其回京,官至礼部尚。为避新、旧党之争,他刻意急流勇退,自请外放杭州,可不久又连遭贬斥和流放,最后一直被贬谪到最偏僻、最不开化的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一生遭遇到如此多的磨难,苏东坡却能随遇而安,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顺应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吾儿。充分显露其豁达大度、随俗沉浮的品性。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精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平民百姓却身康体安呢?他说:夫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官宦人家平日居深宅大院,出外则车马相随,从不进行体力劳动,养之太厚,难以抵御气候骤变引起的寒热变化,故易生疾病;而平民百姓,无论寒暑,都要辛勤耕作,这种积年累的动使他们可抵抗寒暑之变,且能祛病延年。

  本着这种看法,苏东坡十分好动,尤活动。他认为,登山大有好处,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壮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性,这叫作:俯仰山林下,可以养生冶性。登山为动,冶性为静,此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

  苏东坡亦喜田间劳动。在63岁贬至儋州时,他还亲自开荒种地,辛勤耕作,曾咏道: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白发老者仍不懈努力于田间劳动的动人情景。

  苏东坡还有一种达到心静的功法,并坚持不懈。他说:每天黎明就起身,面向东或南,盘腿而坐,先叩齿数十次,随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徐徐吐出。然后,用手依次摩擦脚心、脐下、腰脊间和眼面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按捏鼻数次,梳发百余次。在自己的文章中,他曾对此法大加赞赏: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他在黄州寓所墙上曾挥毫题写:出舆入辇,蹶瘘之机。洞房清官,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静养心志,节欲守神,这也是苏东坡能够祛病延年的原因。

  晏子,名婴,平仲,莱之夷维(今山东潍坊市高密)人,春秋齐国名相。据专家考证,他活到95岁(前595-前500)。在2500多年前,医疗条件极差,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时代,一个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龄,实在值得研究学习。晏子一生忙于政事,虽没有养生长寿方面的论述,但从有关典籍和家乡人们的传说中,可窥这位政治家长寿之道的一斑。

  仁者长寿,和则养生。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说。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对内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劝谏君主赈灾,深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常说的万人称誉,多寿病祛的道理。

  廉洁无私,心胸坦荡。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穷苦百姓。他善良无私的胸襟和坦荡宽阔的心地,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简朴,清心寡欲。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说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之,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这应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乐观豁达,处其自然。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他曾辞退了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主要嫌这个人三年都没有指出自己的过错。孔子赞他: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说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能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死死看作自然规律。不像有的王公贵胄祈求长生之术,求神灵保佑不死。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六然养心诀,恰是拥有快乐的秘诀。

  自处超然。自处时超逸洒脱。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自处难,难在抵不住孤独;超然更难,难在不会享受孤独。要能够消除寂寞,享受孤独,关键就是你必须欣赏自己,能够和自己快乐地和平相处。只有学会享受孤独,才能真正在自处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心灵充分舒展,做到超逸洒脱,乐由心生。

  处人蔼然。待人和气、和善、和蔼,让人感到可亲可近。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品、气质,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

  尽管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盛气凌人,心高气傲,让人难以接近;也有人总是冷漠无情,心灰寒,让人无法接受。只有心存善良、心平气和、心胸宽阔之人,方能做到蔼然处人、坦诚待人、平易近人。

  无事澄然。没事做时,心中与有事做时不仅一样踏实,而且更加清静怡然。这是修身养性的一条基本途径。卡耐基先生说:为了工作而工作,对我们是有害的,会使我们变得不健全,无法享受美好的人生。整日忙忙碌碌,生活很充实,但也不乏疲惫;无事可做,却是一种极好的身心调整过程与休闲方式。坦然地面对无事的生活,在有风或无风的日子里,做到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不杞人忧天,更不惹是生非,就能始终坚守宁静安然、清朗明净的心灵阵地。

  处事断然。处理事情干练利索,果断坚决,当断则断,不优柔寡断,不拖泥带水。这是一个人良好心态的具体体现,断然处事的风格,源自一个人良好的心态和气质;而处事断然,又有利于人们始终保持富有激情和乐观向上的生存心态。

  得意淡然。当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成功或收获时,也就是春风得意、心想事成时,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太高兴,要把这一切看得淡一些,不做功利主义的奴隶。这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人品修养。要做到得意淡然,必须学会满足,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失意泰然。当你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仍然保持败不馁、气不泄的平和心态和大将风度。这是完美人生的绝妙之笔。要做到失意泰然,必须心胸宽广,豁达大度,能放得开、抛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迎接否极泰来的时刻。

  王夫之的六然养心诀,归根结底就是一然,那就是回归自然。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努力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刻,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件事情中,深刻地体会生活中的各种感受,你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当时的医学水平和卫生条件下,竞享有75岁的高寿是极不容易的,故后人称白居易为修性养生的楷模。理)

  白居易生逢乱世,命运坎坷。青年时代,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

  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权贵而数度遭贬,以致年方四十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但是他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始终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许多

  衰老是生物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例外,老年病接踵而来,视力下降,这对一位诗人来说,该是多么痛苦的事。可是白居易面对现实,设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静心修养,以获取精神上的补偿。他在《眼暗》一诗中写道:……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这是何等豁达的心胸,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人往住在逆境中难以解脱自己,精神上的折磨对人摧残最大,白居易善于让自己的思维从困境中走出来,同样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白居易能用哲学的观念去认识老年,分析老年,正确地对待老年,他认为人生是个很自然的过程,不要为生生死死所羁绊,应坦然处之。

  他在《逸老》一诗中写道:白日浸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他的观点是自然规律应该自觉顺应。他还将一生中的少壮与衰老,比作一天中的劳与逸,人累了就必须休息,把休息也当成一种享受,衰老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养才是,正如他在诗中写的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多凶天。

  白居易的精神养生法给世人许多启迪。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关系极大,知足则乐,不知足则不能全生,并且招致疾患灾祸,这种观念毋庸置疑。他被贬杭州后,虽然失意于官场,却寄情于山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并轻松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的千古绝唱。

  在那湛蓝清澈的山水之间,他的心就像是悠然飘浮的白云,闲情雅兴之中,看着晶莹碧纯的泉水,自己也觉得心静如水、超然脱俗了。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是多么怡然自得,诗人保持着这种富有朝气的生活方式,足以垂范后世。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防治衰老和治疗老年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老年病案300余例,可以说叶天士又是一位老年医学专家。叶天士养生防老的颐养功夫主要有

  适寒湿。叶天士发现每当气候变化的时候,就诊的老年人就多了起来,深感《内经》五运六气所论述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有道理,于是他告诉人们:顺天之气,是老年调理之法。时时提醒要加意于寒暄保摄,而且不要等到气候变化之时,须在气候变化之前就预宜特护。特别对于暴热暴寒的天气,更要注意。

  戒嗔怒。叶天士在临床上看到很多病是由内伤七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或是由于忧郁、嗔怒加重了病情。所以,他遇到这类病人,总是规劝务宜怡悦开怀戒嗔怒,并明确指出药物不能令其欢悦,唯怡悦开爽,病才容易痊愈。即使是无病的老人,也强调有年最宜开怀。

  防劳累。在叶天士医案中,劳倦内伤的病例占有相当比重。他亲眼看到老年积劳内伤而成噎膈症(食道癌)的;也看到劳累过度而吐血的。因而主张节劳。节劳,就是防止过度劳累,正如《内经》所说形劳而不倦。古人创造的防老保健延年益寿的体操、拳术,如五禽戏、太极拳等等,动而不疲、劳而不倦的锻炼方法对老人是很适宜的。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吕洞宾两次考进士不第,后遇到钟离权(道教高人,八仙之一)授予丹道,是道家内丹功的奠基人。

  他写过多篇养生诗,《全唐诗》中载有吕岩诗五卷。这些养生诗文字通俗、易于理解,且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今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就是元代人给他建造的大纯阳万寿官。其养生思想主要有

  修心养生。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种心田即加强思想修养,养德才能养生。一个思想境界高尚的人,不动邪念、歪念,不做恶事、坏事,精神上是坦然的,心胸也是舒畅的。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十项标准,包括体魄健全、心理健全和良好的处世态度三大方面。当代人养生只注重躯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其实心因性养生比身因性养生更有重要意义。种好心田便是人生福田,古代的养生家注意从思想、精神、意识上人手,十分确切。

  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曾昭耆教授在《善待生命》一书中说:当前导致疾病发生的诸因素中,心理行为因素已居主要地位!可见心情的作用,吕洞宾在养生诗中首先注意到了这一点。

  强调自身。忠孝义慈行方便,不需求我自然真。养生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是一门体行性学问。假如只停留于口头的层次上,是收不到效果的,吕洞宾强调努力实践才能强身,是针对人类普遍存在的懒性开出的好处方。

  修炼自身。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养生诗词的丰产期。诗家群星灿烂,养生界高人辈出。道家出现了两位高峰人物:钟离权和吕洞宾。他们一反外丹派的神秘色彩,首创性命双修。吕洞宾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等内丹修炼的精义。反对乞神弄鬼、算命占卦的迷信活动,反对闭门引气头上安头的一类旁门左道,强调修炼自身的精、气、神等,是有进步意义的。吕洞宾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是科学的,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上,都有重大的贡献。

  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著名的医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他不但在疾病治疗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开创了滋阴学派,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医学著作及养生学著作。他还亲身实践自己的养生理论,一生布衣素食。史书记载,他七十岁时依然神茂色泽,精力充沛。

  现在世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医生都是养生家,或者研究养生学的都是养生家。其实养生家不仅要懂一些医学、养生学知识,更应是一个实践家,是知行统一的长寿者。朱震亨是一名好医生,同时又是一名养生家。他把临床的病因加以总结,认为六郁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发现人常常阳有余而阴不足。这就导致人在中老年时体内阴精明显不足,不能和体内阳氕配合来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人体阳气相对亢盛,就会产生内热。这时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下降,无力降热,人体难以维持平衡,可能出现各种疾病。所以,他认为好腻肉、烧烤煨炒、辛辣燥热和香甜黏滑食品等都是老年人慎食之物;主张中老年人要动静结合,动皆中节。他说,人生动易静难,而静则有利于保养阴气,有利于滋阴。虽然他用阴阳学说阐释中老年养生,听起来有些玄,但和今天西方医学中对老年人生理及保健的认识是一致的,至今仍是指导中老年人养生的圭臬。

  他在治疗母亲和师傅的疾病过程中,不仅深刻地认识到病理的复杂和治病的艰难,而且更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这促使他在老年时集中精力于养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弥留之际,他把跟他学医的侄儿叫到床前诲之日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然后端坐而逝,表现了作为养生家的从容和作为医生的谨慎。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是金元医之分门户的标志性人物。他独创了中医寒凉派。他的医道在当时就获得好评,死后更是被看成神医,建庙塑像,香火不断。

  他不仅医人,也医己。他不断自我修炼,借鉴古代和当时的养生思想进行自我实践。他的许多养生思想和实践至今对我们有很深的启迪意义。他认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人的寿命长短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决定生命长短的是精气,所以,精要专啬,气要专气抱一。他特别重视气的修炼,认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形以气充,气耗则病。

  专气抱一本是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刘完素的贡献是把这个思想医学化,在总结自己多年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养生意义。他并没有把气神秘化、玄奥化。气在中医中的不同语言环境中虽有不同的指向,但刘完素这里的气无疑包括了生命的全部功能和状况,因此他的专气养生体现的是一种整体养生观。他认为专气就要抱一。抱一就是要按人的本性生存,去除后天加上去的东西,天然去雕饰。金彦宗认为他淳素,赐号高尚先生,曾三次征聘,他坚辞不就。由此可见刘完素抱一守拙功夫之深。

  阴虚阳亢是寒凉派的立论基础,也是他的养生思想出发点。

  人生在世,阳气容易亢奋,阴气自然衰弱,因此要抱朴守拙,以滋阴降燥。纵观刘完素一生,他对自己的养生思想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他的养生思想是行之有效的。

  养生离不开环境。环境不但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有的时期,社会环境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葛洪生活的西晋末年和东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晋朝被史学家称为最失败的封建王朝。葛洪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就是在这失败的王朝环境中产生的。它既适应了这个环境,又吸收了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传统养生思想。葛洪比较好地解决了自己做事和养生的关系。他认为人生当以修仙为主,但又不废外用世事,所谓仙圣两全。他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他比较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后认为道家更适合养生,儒家更适合应世。这种内道外儒的主张,虽然是魏晋士大夫普遍的安身立命的人生价值观,但葛洪为这种价值观抹上了个人色彩。葛洪虽是江南士族出身,但在13岁时已经家道中落,后又被卷入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漩涡。他先是人世做官,后又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生,修习玄静。所以,在权衡养生和应世时,他的天平往往倒向养生而不是应世。这是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做出的自己的人生选择。可以说,他的应世,只是为养生开辟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而已,可以让其更好地完成内宝养生之道,成全他的炼丹大业,完成《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著作。

  管子(?一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管子》,共86篇,今存76篇,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在内业心术白心等篇目中,可窥见管子的主要养生思想。

  平正益寿。管子主张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所谓平正,一是指性情平和端正,喜怒忧思可通过诗、乐、礼等来调节。二是指平时言行不能过分,应受一定的理…‘法约束。如管子指出: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日宫洁之者,去好过也;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欲不过其情,以物为法,缘理而动,这样就能平正擅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

  用脑防衰。道家将无思无欲视为养生延年之术。管子则提出老则长虑的主张,认为若老不长虑,大脑因不常用而偏废,反而会促成衰老死亡。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如南北朝时颜之推主张学习至老不倦;清代曹慈山提出学不因老而废。常用脑,可防老,现代科学已进一步证实了善于用脑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饮食有节。管子阐明饮食是产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质基础,提倡节饮食薄滋味的养生理论。他指出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认为饮食不节,则百病丛生。饮食充、摄太过,即暴饮暴食,可导致伤形,甚则骨枯而血脉淤阻、闭塞,产生伤身害命的不良后果。

  讲心术,命长久。管子不仅主张老则长虑,还详细地探究过心术,对心的生理功能做了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心处君位,支配九窍;心为智舍,主思,有主宰全身的作用。这些认识,与现代对大脑功能的认识十分一致。在此基础上,管子还提出了虚心安心等养心术。指出虚能应物,有利于思,思则多智,即所谓思然后知也。心安则身安,生命之源泉才可以长流不竭。

  同时,安心无利心,才有益于思维。当然,思维也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超越客观条件。这样,才能使精气内聚,泉源不竭,四肢坚固,体健寿延。可见,管子所论的心术与养生关系相当密切,正如他所说的:既知行情,乃知养生……无迁无衍,命乃长久。’管子还研究过忧、悲、喜、怒和修身养性的关系。他认为,忧则失纪,怒则失端。积忧则神伤,愤怒则神散。悲喜过多,适得其反。

  他特别强调要慎怒,认为怒对身心伤害甚大,主张人的一生,应以欢乐为主,并对一切事情保持冷静的头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照此养生,则有利于健康长寿。

  我国东汉后期有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华佗,他在各地行医,为人们解除病患,深受人们爱戴,被人们称为神医。

  公元198年,华佗年事已高。但是,他的身体非常健康,眼不,耳不聋,思维敏捷,行动灵巧,看上去和青壮年差不多。有一天,他的一个学生吴普来拜访他。吴普见华佗身体格外健壮,就问道:老师,您年事已很高,怎么身体还能这样强健呢?我看见许多和您同岁的人,还有很多比您小的人,都走不动了,耳聋眼花糊涂了。您却这样健康,有什么妙法儿呢?

  华佗很高兴,兴致勃勃地向学生传授健身经验。他说:健身,首先在一个‘动’字上。人的身体在于不停地活动,越动越灵,越动越强,不动则散,散而则败。人体只要不停地动,吃进的养分就能被身体各部分吸收,血脉也能畅通无阻,能够预防各种疾病。把人比作门轴,门轴经常转动,越转越灵活。若不转动,门轴就会腐烂,生虫子。吴普听着,连连称赞讲得有理。华佗又接着说:明白了‘动’字的道理,不会动也不行。我的动有五个要素,我叫它五禽戏,就是虎、鹿、熊、猿、鸟。吴普听不懂。华佗说道:咱们去门外,我一边说一边给你示范,你就懂了。于是,华佗把吴普带到门外,一边示范,一边道:虎,取之猛也,甩臂,踢腿,要有劲。鹿,取之巧也,手脚行动要灵活轻巧。

  熊,取之懒也,动手,动脚,转身都要缓而沉。猿,取之跃也,要做攀登运动、跳跃运动,活动全身。鸟,取之飞也,要练习轻功,手臂、腿脚都能轻飘而动。教完动作,华佗又把吴普带回房中,意味深长地说:不少人都向我求教过健身法,我从不保守,都尽心传授了,可是很少有人办到。为什么呢?不是道理没听懂,也不是五禽戏动作没学会,都是由于没有持之以恒。一切学问懂得了,会用了,不坚持去做,和不懂是一个样啊。吴普说道:老师,您放心吧,我这个学生不是言而不行,只要从您这里学下东西,就一定去做。华佗很满意,特意把吴普留下,吃了一顿饭,才让吴普离开。

  吴普回到家中,牢记着华佗的教导。他每日闻鸡而起,一个一个练习五禽戏的动作,练熟之后,又下定决心:早不练功不着衣,晚不练功不上床,午不练功不进食。他怕自己办不到,专门请妻子做监督人,妻子若发现他违章,就按章惩罚。因而,在妻子的监督下,不论风天雨天,酷暑寒冬,吴普都把五禽戏健身法坚持下来了。

  由于吴普坚持五禽戏健身法,他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后来,他年事很高,还能去各地行医,为人治病。直到活到百岁高龄时,他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没有其他疾病。

  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明万历进士,著名养生学家。其人博学,对天文、数学、水利、医药、养生等,多所涉猎。他著述颇丰,《摄生三要》是其养生学专著。他提出聚精、养气、存神是摄生之三大纲要。其渊源似合乎道家的精、气、神,但他是从医学观点进行解释的,而不是一般道家所讲的玄学。《摄生三要》有理论,有方法,也有他自己实践的体会。所以该书不失为具有特色的养生学专著。摄生三大纲要为:聚精。袁黄指出: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鱼得水,气依之如雾覆渊。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充实,始能生子。然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借饮食滋养精血。不知持满,不知保啬,所生有限,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脏衰尽,百脉俱枯矣。是以养生务实其精。袁黄还提出了较全面的聚精之道:一日寡欲,二日节劳,三日息怒,四日戒酒,五日慎味。并一一讲了医学道理。最后指出了炼精的方法:炼之诀,须半夜子时,即披衣起坐,两手搓热,以一手将外肾兜住,以一手掩脐而凝神于内肾,久久习之而精旺矣。

  养气。袁黄在《摄生三要》中认为: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

  意为气是人不可须臾离开的。但是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即气柔、顺、定、聚对人体有利,若强、逆、乱、散就会带来危害。他指出怒嗔使人气强而逆,多食肥腻之物亦会气强,多思气乱,多言气散,皆当深戒!从而提出了养气的具体方法:养气者,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声欲低而和。种种施为,须端详闲泰,当于动中习存,应中习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

  存神。袁黄在阐述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时说: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说明神对精和气有支配作用,所以存神十分重要。如何才能存神呢?袁黄认为:道宗观妙、观窍,总是聚念之方,非存神之道。

  他一一分析了当时那些集中意念的练功方法之利弊,强调似守非守,一念不起,以和为准,才是存神的绝妙功夫。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享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长寿皇帝之一。据说乾隆皇帝暮年身康体健,一生未用眼镜,去世前两年还能外出狩猎,临终前不久尚能读书写字。这一切固然跟他的先天禀赋有很大关系,但良好的养生方法也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他的养生之道为:赋诗作画品茗唱歌;乾隆皇帝喜欢赋诗,而且每天必作数首。

  他常把写好的诗传给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官员们评阅。遇到引用典故之处,他会让官员们作出解释。如果官员们当时解释不出来,可以将诗文带回各自的府中继续研究,对于那些始终也没能找到正确答案的官员,乾隆皇帝也不加责怪。通过赋诗,锻炼了脑力,抒发了情怀。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对大脑不断地输入信息,脑细胞就可以不断发育,脑功能就可以不断地得到加强,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

  乾隆皇帝闲暇时喜欢习书作画以加强自身修养。习书作画可以陶冶性情,对心理是一种良好的调节。同时,运笔过程中需要指力、腕力、臂力的综合协调,需要思想意念的高度集中。这样,不仅达到养性的目的,同时还锻炼了体力。

  品茶也是乾隆皇帝的所爱。研究表明,饮茶可以降低血脂,清热醒神,消除肌体的疲劳状态。乾隆皇帝常与能诗善文的大臣一起品茗观戏,赋诗联句,真可谓乐在其中!此外,他对音律也很感兴趣,而且自己能使用乐器。在每年的祭祀日子里,乾隆皇帝常自击鼓板,吟唱《访贤曲》。通过歌唱,抒发了感情,陶冶了情操,对养生也很有帮助。

  弯弓习武四方巡游。乾隆皇帝健康长寿,和其喜欢弯弓习武等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度运动使人气血通畅,血流加快,脏腑调和,筋骨壮实,体质得以增强。据说乾隆皇帝夏天接见武官后,经常与他们比武射箭,秋天出塞时也是如此。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射箭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心态得到了良好的调整。

  除射箭外,乾隆皇帝还喜欢打猎。打猎时,行走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新鲜空气,人体吸氧量明显增加。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心胸开阔,情怀舒畅,对身心大有裨益。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巡游江南,五次西巡五台山,三次东巡泰山。

  每次巡游时间长短不一,多在数月之间。在轻松的游览过程中,他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而且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意志,增强了体力,对身体益处无穷。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始终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正如史书所载:上每时起必须卯刻,若在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尽也。良好的起居习惯对乾隆皇帝的身体健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服用药饵补养延年。乾隆皇帝常服的补益增寿方药有6种

  乾隆皇帝曾把他的长寿秘诀归纳为16个字,即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所谓十常四勿,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揉,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由于有合理的养生方法,而且能够坚持如一,所以直到暮年,乾隆皇帝仍能身康体健。难怪当年英国大使马嘎尔尼在日记中写道:观其风神,年虽八十三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

  音乐用于养生防疾,不仅是传统医家甚为重视的一种手段,而且在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对此也十分推崇。晋代的阮籍在《乐论》中说: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平和、哀气不入。他认为音乐是使人精神平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音乐疗法将乐与人和天人合一作为理想境界,通过音乐中和雅正的五音六律,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情志舒畅、心情愉悦。

  在传统养生学和传统医学中,音乐、自然与人体是相互协调的,这就是乐与人和。音乐之所以能够养生、疗疾,就在于它将人体的阴阳两方面相互协调并与宇宙自然的阴阳变化相统一。优美旋律释放出的信息.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而达到调和人体的功效。音乐可以调理脏腑的功能状态,即音乐与脏腑相和。音乐是一种综合信息,不同的乐音、节奏、速度、力度,不同频率的音乐,随着音响的振动传输到机体中去,使脏腑机能趋于自然、协调。音乐兼有养身养性之功。荀子在《乐论》中说: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传统音乐讲究清、静、澹、远的意境,与传统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淡虚无的法则如出一辙。这种思想并不是远离社会超尘脱世,而是一种通过施乐使人的性情归于安和、安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音乐可以通过节制法、疏泄法、移情法、以情制情法等多种方法来调畅情志。

  丘为,唐朝天宝初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右庶子,其诗长于五言,多写田园风物,从他的诗作可看出为人处世之道。

  为家。《唐诗纪事》载:为奉母至孝。常有灵芝生堂下……

  时年八十余,而母无恙。俗话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丘家有耄耋之年的母亲,更是令人钦羡。《泛若耶溪》中说:短褐衣妻儿,余粮及鸡犬。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可见他们虽无锦衣玉食,但全家人诚实劳作,也其乐融融。丘为在他的杂言诗句中也表现出兄弟手足之情,真挚感人:去去未知远,依依甚初别……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赋入京》)处友。唐朝以诗取仕,是科举制度大行其道的时代。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丘为未能免俗。但当他落第失意时,诗人王维即时赋诗: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新……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折柳送别,慰藉殷殷。当丘为得意赴京上任时,又有诗人挚友刘长卿赠诗道:帝乡何处是,岐空垂泣……潮归人不归,独向回塘立。(《送为赴上都》)当他在帝都门下省尽兴赏花时,又有友人以《左掖梨花》之题与之唱和。王维诗曰: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黄莺弄不足,飞人未央宫。皇甫冉诗云:巧解迎人笑,偏能乱蝶飞。春风时人户,几片落朝衣。丘为和诗:冷艳全欺,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像梨花冷艳如雪,也只能不由自主地在玉阶上来来去去。丘为的这首五言绝句被编人蒙学读本《千家诗》广为传诵。

  还乡。史载,丘为不当官了,告老还乡。县令闻之,则来拜谒。

  丘为竟等候门前,对同来的里胥诸吏也礼数周到,毫不摆过去京官的架子。此后路过县衙也是下马趋步而行,真正做到能官能民、能上能下。他在《寻西山隐者不遇》诗中的几句表现了遇事不强求的良好心态: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此诗也因编人《唐诗三百首》而广为流传。平素饮食起居,他也很随意:终年不向郭,过午始梳头。尝亦爱杯酒,得无相献酬。

  翁同稣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官至大学士,可能因为暗中支持光绪皇帝维新变法,而被慈禧太后放逐归里,闭门养晦。他每夜临睡前必定在卧室内三跪九叩头5次。这个运动方法传自他的会试座师大学士全庆,全庆每天起跪40次,磕头120次,翁同稣的运动量不及他的老师,然而他能持之以恒,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他老年身体康健,少有疾病,活到了75岁,全庆则享年82岁,他俩在当时都是少有的高龄者。

  跪拜磕头法在宋代,已经有人实行。据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张延老,名琪,唐安江原人,年七十余,步趋起拜甚健,自言夙兴必拜数十。

  老年人气血多滞,借磕头起跪来活动,跪拜时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以有效地活动肢体,增强肌肉、关节和骨骼的运动机能。同时低头仰首,对头部和颈椎也有保健作用。这确实是一种非常适合于老年人的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

  老年人适当地做些肢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是养生益寿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老年人体质和生活条件不同,运动方法可以因人因地制宜,不必拘于一格。运动方法多种多样,而最为奇特的莫过于翁同稣的跪拜磕头法了。

  纪晓岚(1724-180,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清代著名的大才子,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能诗善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幽默诙谐,出口成联,被称为对联大王一代文宗。纪晓岚一生的精力几乎都倾注在《四库全书》的整理、校订上,自己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不仅嗜烟,而且嗜肉、好女色。在饮食上,现代人提倡要多食蔬菜,少吃肉,纪晓岚却大块吃肉,而且每餐只**肉,配以浓茶,很少吃蔬菜和米面。我们都知道吸烟危害健康,可纪晓岚是一个大烟鬼,那个时代一般人都用水烟袋,但他嫌容量太小,使用起来麻烦,便用旱烟袋,烟锅是特制的,可容三四两烟。据说那么大的烟锅在全京城乃至全国也找不出第二支,所以纪晓岚被人们称为纪大烟袋。

  纪晓岚一生纳了六个小妾,他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卫生、健康、长寿的生活要求大大相悖,竞活到80多岁。

  也许在我们看来,纪晓岚是不懂养生的人,但他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大量与养生有关的故事。他特别强调,养生如果像棋谱中规定的步子下棋,必定失败;好比照搬中医书中的方子治病,病一定治不好,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不能生搬硬套。纪晓岚的长寿与他先天良好的遗传基因有关,更重要的,与他善于饮茶、豁达乐观和诙谐幽默的个性有关。

  我们知道,纪晓岚平素喜食瘦猪肉喜饮茶。猪肉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磷等成分,属于高热量食品,有健脾益气、温胃润燥、补肾益精、养肝润肤的功效。茶味甘苦,性微寒,有消食下气、除烦去腻、解毒利尿的功效,常饮茶可帮助消化,又可防止食肉引起的积滞及肉中胆固醇在体内沉积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纪晓岚十分幽默,这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常能语惊四座,被戏弄之人常常会在捧腹、喷饭之后,仍不得不为其机智和才华而折服。纪晓岚爱笑,常常是别人未见有什么可笑之事,他却笑得不亦乐乎,甚至大笑不止,非得家人提醒甚至阻止才能停,往往弄得别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纪晓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历经两朝,位居高官。他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观。从他书写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条幅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不计荣辱的高尚品质。他待人随和,处事妙趣横生,这一切都是使他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而得以长寿的秘诀。

  我们常说豁达乐观、幽默风趣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品质,是一种长生不老药,拥有这种品性可使人思想常新,精神愉悦,胸襟开阔,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并把自己的一切服从于社会,服从于事业的发展,服从于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它具有无形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能迅速消除距离,化解矛盾,减少分歧。消除尴尬,打破隔阂。当今社会如果人人都能拥有这一品性,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融洽和谐,在这样的氛围下,人的身心都会愉悦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曹廷栋,清代养生学家,著有《老老恒言》一书,主张寓养生长寿于日常起居琐事之中,自成一家之言,并身体力行,寿过九旬。

  曹氏主张养生顺应自然,顺应日常生活习惯,告诫老年人如何慎起居,调摄饮食,从日常的琐事中寻找身心健康的乐趣以颐养天年,并开导老年人要知足常乐,善于自我修养,自我解脱;在养生方面重视调摄脾胃,注重饮食调养,极力推崇食粥,认为粥能益人,老人尤宜。

  《老老恒言》专列食粥一卷,详述食粥煮法、宜忌和常用药粥一百方。

  龚廷贤养生之道龚廷贤,明代太医院官吏,有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对老年人的摄护治疗有独到见解,认为衰老多责脾肾,著有《万病回春》《寿也保元》等书。书中有专论老年人摄养的老人论,有探讨衰老机理的衰老论,对研究老年病诊治和抗衰老有很高的价值。

  龚氏重视肾精对衰老的影响,强调摄护肾精的重要性,指出早婚的危害,提出节欲保精是抗衰老的一个重要环节。

  龚氏在论述抗衰老时,还十分强调脾胃的作用以及饮食与脾胃功能的关系。他认为年老之人如不注意调摄脾胃,不仅会损伤元气,还可造成筋脉横解,气乃暴逆,荣卫不和,气血凝滞。因而,他主张导引、按摩,以通雍滞,补中有通,很有实用价值。他在《寿世保元》中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秘方,并将其中重要的编成口诀,流传颇广。如八仙长寿丸、五仁斑龙胶、延寿丹,都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

  龚氏还认为,单纯的依赖补药以延天年如同油尽添油,灯焰高而速灭。因此,他特别强调老年人要做日常生活的调理,只要经常注意调摄养性,也可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龚氏在阅读大量宫廷医籍后,结合自己做太医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摄生方法并编成了养生歌谣: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这些养生防病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科学实用。其中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食惟半饱等已被近代实验研究证实确有养生、抗衰老的作用。

  陈直,宋代医学家。其所著《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病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老人食治之方,下册为老人医药之法,共载方剂232首,为理、法、方、药兼备;防治,调护俱全之老年医学典著。

  陈氏重视老年人心理活动与寿命的关系。他在《养老奉亲书》中说老年人形体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亦居温洽,亦常不足……等闲喜怒,性气不定。且老年人性格孤僻,易于伤感,若愤怒一作,血气虚弱,中气不顺,因而饮食,便成疾患。为此,陈氏提出老年人欲延年益寿,必须注意精神保健,尽量满足嗜好,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陈氏对老年病,注重调理脾胃。他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筋力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对于气血衰弱的老人,全赖饮食以资气血,因此调理脾胃对老年人祛病延年具有重要意义。

  陈氏对老年人起居护理、食药调配、四时摄养等,也极为重视。他强调应根据季节特点,对老人活动、饮食、药物、增减衣物等进行安排;指出老年人若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李时珍为明清时期的医药学家。他博览全书,广集民间药方,亲自采集鉴别和临床实践27年,两易其稿,完成了《本草纲目》一部巨著。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本研究中药方剂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且也是研究老年医学、延缓衰老的重要著作。全书载有耐老、增年的药物237种,其中常用的药物有130种,按其作用分滋阴药8种、温肾药5种、补血药6种、阴阳双补药10种、益气健脾药22种;书中还载有轻身、益寿、延年医理和医方390余条;长寿例案数条等。

  李时珍对衰老的认识和延缓衰老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虚和补,而是上承《内经》《难经》的医理,阐发岐黄养生精微,下窥各家摄生延年的奥秘,博采众家之长,无门户之见。而且李时珍十分重视饮食疗法和饮食卫生,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长寿,必须讲究饮食卫生,注意饮食营养的调配。书中除收载各种药用或食用的水、谷物、蔬菜、果品的治疗作用,还收集不少药粥和药酒。如小麦粥治消渴烦热;羊肉汤入高粱米、葱烧粥可补脾益肾;苡仁粥可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五加皮酒久服能轻身耐老;葡萄酒可提神强心,益气健胃等。

  李氏认为脾、肾在人体养生抗衰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正气得其所养而充实;肾为先天之本,精髓生化之源泉,肾气旺盛,则髓海满盈,寿命自可延长。

  滋阴派朱丹溪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在养生和治疗方面,突出补阴的学术思想。在纠正时弊和发展养生抗衰学说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朱氏在《格致余论*养老篇》中说:人到五十岁,不但由于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容易发生,而且肠胃的运化功能也见衰退,经常会发生雍滞现象,到六七十岁后阴血更不足,因此保养已经衰退的脾胃功能,依靠脾胃充实阴血显得更为重要。在饮食上,朱氏既反对服用温燥之品,也反对饮食厚味滋补之品,主张食养茹淡。朱丹溪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祛疾养寿的方法——倒仓法。所谓倒仓就是清除长年累月积聚在胃肠的浮莝陈朽,推陈致新,扶虚补损,既能治病疗疾,又可养寿延年。而且他开导老人不要自寻烦恼,顺义理而养性,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对养生也有真知灼见。他力批仙道之说,倡导自然之道。他将古代的夏禹与颜回对比,说明劳形与长寿的关系:夏禹走天下、乘四载、治百川、可谓劳其形也,享寿百年;颜子萧然,卧于陋巷,箪食瓢饮,外不诱于物,内不动于心,可谓至乐也,而年不过三十。可见夏禹因防治洪水,疏通河道,劳其形、常运动,就获得长寿;而颜回终日端坐读书,不常动骨运筋,看来很安静,结果短命早逝。

  通过夏禹与颜回的对比分析,欧阳修得出的结论是:劳其形者长寿,安其乐者短命。所以,他提倡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唯不自戕,而各尽其天年。意思是应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应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对身体没有损害,就自然会活到应该活的寿命,而不必专门去茹草木、眼金石、吸日月之精光。他认为,最好的养生法,还是劳其形任其自然。

  慈禧(1835-1908),曾先后3次垂帘听政。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38岁左右,而她不但活到73岁,还始终保持年轻人的体态,这与她深谙养生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药膳。菊花延龄膏是慈禧一生中最喜爱、最常用的药膳,特别是到了老年时期,更是每天不可缺少的膳食。慈禧经常服用的补益药一般都制成膏剂或丸剂,以便于保存,如养心延龄膏、保元益寿丹等。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所选用的13个内服方,使用的64种药物中,有75%

  上品药无毒且能轻身益气,中品药也有很好的扶正祛邪作用。慈禧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砂仁、人参、香附7种主药。此外,她还经常外用长寿补益药,制成膏药外敷,循经取穴、敷贴肚脐和腰部,以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抗寒能力的目的。

  按摩。慈禧的长寿还和她宠爱的太监李莲英精通按摩不无关系。李莲英早年习练按摩养生术时,曾得到名师指点,后来又潜心钻研,使得他的按摩养生术达到了精妙的地步,颇得慈禧的欢心。

  书法、戏曲。慈禧爱好书法,时至今日,人们仍可在颐和园仁寿殿的左右壁上,看到她所写的高约1丈、宽近5尺的寿字大立轴,可见其功力不浅。慈禧还特别爱看京戏。颐和园的德和园、颐乐殿是慈禧看戏之处。据说,她精通戏典,文字表达能力也不错,亲自改动过的京戏唱本就有100多处。慈禧从身体到精神不断地加以调养,这自然有益于她的健康。

  运动。慈禧深信吕不韦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名言,一向注意形体锻炼。她的锻炼方法主要是练习八段锦,每天清晨起床后总要练习一遍。

  此外,慈禧还喜欢散步、栽植花草、坐游船、下棋和装扮观音菩萨命人拍摄等,这些均属娱乐性活动,但也有益于她的健康。她还格外重视养颜护发,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以蛋清敷面,清早起来又用美容白雪膜,梳头前后还施以特制的香发散,使头发不白、不落。

  做人养生。寡谷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气勉伤财。贵向勤中得,富从俭里来。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暗中休使箭,乖里带些呆。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衙门戒出入,乡党要和谐。安分身无辱,闲非口莫开。世人依此语,全福乐康哉!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一段话,著名书法家冯大彪先生称其为百字养生要诀。

  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先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他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不朽。他的一生很注重修为和养生,曾在日记中写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处世助益。寡谷精神爽,思多血气衰。这是曾国藩所提倡的精神养生之道。养心要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以少怒为本,事亲以欢心为本。他特别强调了养心与养生相结合的养生之道,认为人应该做到不藏怒,不宿怒,谦和待人,凡事顺其自然,不急不躁,沉着冷静,饮食起居有弛有度,心怀坦荡平和。此乃清高敛简的谦和之道。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易生恼怒,不仅是一般人易产生的情感态度,历史上也有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的。曾国藩告诫家人,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

  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去怒,也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从容,充满虚明之气……即使是我们现代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养生须修善。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还有就是要读书,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国藩多次强调读书对养生的作用。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较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变化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习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的冲淡之味、潇洒胸襟……

  也就是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达到养生目的。

  病从口人。曾国藩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损伤脾胃。合理清淡饮食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曾国藩每天坚持饭后走1000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曾国藩对健康长寿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他认为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他的这种达观、冲融之气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

  北宋著名的易学大师邵雍,字尧夫,号安乐先生,谥日康节,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张载赞之日:内圣外王一体,上天下地同流。康熙皇帝为邵雍题词:学达性天。其养生经包括

  人心修养。邵雍的哲学思想是以《先天图》为基础的,主张: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故日天地之道备于人。他以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即道,乃心也。所以,他特别强调人心的自我修养,所谓:圣在人中出,心从行上修,金于沙里得,玉向石中求。他还留下了许多能够启发人心的诗句:心在人躯号太阳,能于事上发辉光;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心静始能知白日,眼明方会看青天。 ()

  自得其乐。安乐先生的养生观,即如其号,集中归结为一个乐字,他是一个典型的乐天主义者。邵雍在洛阳城里有安乐窝十二家,喜欢闲居生活,欣赏园林景色,以醇酒、香茗自娱平生,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其《四乐吟》日:乐天四时好,乐地百物备。乐人有美行,乐己能乐事。天、地、人、己,面面俱到。还有《四喜吟》可以为证:一喜长年为寿域,二喜丰年为乐国,三喜清闲为福德,四喜安康为福力。

  他钟情自得其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麟凤何曾不在郊,太平消得苦譊譊。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一瓦清泉来竹下,两竿红日上松梢。窝中睡起窝前坐,安得闲辞解客嘲。(《自乐吟》)还有:家有安康贫不害,身无疾病瘦何妨。高吟大笑洛城里,看尽人间手脚忙。(《试笔》)养心为止。他主张养心为上,如: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心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心安吟》)又能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比如:人心龃龉一身病,事体和谐四海春;眼前伎俩人皆晓,心上功夫世莫知。(《首尾吟》)预防为主。如《养生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爽口吟》:爽口之物少茹,爽心之行少虑,爽意之言少语,爽身之事少做。所谓防患于未然,真是一针见血。又有《六得吟》日:眼能识得,耳能听得,口能道得,手能做得,身能行得,心能放得。看吧,一个生命如此活跃、感觉如此通达的人,想来疾病也不敢冒犯他。

  养志生涯。他遵奉乐天为事业,养志是生涯的宗旨,尝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但他有着远大抱负,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的自我警语为:每恨性昏闻道晚,长惭智短适时难。这令人想起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清代沈复乃一介贫士,但其名著《浮生六记》中涉及的养生妙道,有不少地方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学习。

  宜早。人若到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因此,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

  宜安。人心最为灵动,不可过劳,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

  安心之法,在于调节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心城紧闭,外事无以动心,外邪无以入侵。

  宜常。晨入园林,种蔬菜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吟古诗,临古帖,抚古琴。睡不在多,以神凝甜为佳。菜根粗饭,胜于珍馔。知己聚谈,小饮无醉。勤练太极,寒暑不侵。长此以往,乃祛病之方。

  宜乐。请教乡里百岁老人长寿之术。答日:余乡村人,无所知,但一生只要喜欢,从不知忧恼。此可悟出寻乐之法。人不快乐时常怨环境,实根源在身心。为何同处一境,有人乐有人不乐呢?无论何等环境,都须从苦闷之中生出希望和快乐来。

  宜淡。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生色,生虚祛病;浓于货利,生食餐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浓之为毒,以一味可解,日: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清代左宗棠青年时代屡试不中,就做幕僚,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工作。因读书而做幕僚,做幕僚又需要再读书,因而不但知道读书的重要,又能体味到读书的乐趣与内在奥妙。把读书与情趣涵养、心智的康健、体格的强弱联系在一起,进而把读书当作养生健体的一种途径。

  细想也是有道理的,中医认为心脑相通,读书必用脑,用脑则思考,大脑就不断生出新的脑细胞,保持良好的记忆力,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心理健康,情志坚强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好书可冶情志,开启智慧,保持心旷神怡,欢愉乐观,自然健康。

  左宗棠谈其读书养生的心得如下:

  寡言,养静。左宗棠尊重涵养须用敬的古训,时常以读书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举例说年轻时也曾犯举止轻脱,疏放自喜的那种名士气(相当于现在的名人脾气),后来就是在读书的实践中克服掉的。《黄帝内经》上说聚精会神乃养生不无道理。

  那个弃官不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做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身处闹市而心静如水,也正是左宗棠说的寡言、养静。左宗棠身居高位,权高势重,很难做到而无车马暄,但他到古稀之年还率军出关,冒风沙寒暑,之所以有如此健康的体格和平时重视读书养生分不开的,读书才能养静,才能长寿。他对人讲起自己读书养生经验时,就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

  持之以恒。他军务繁忙,政事缠身,要在读书里求静,就得把住一个恒字。持之以恒才能达成物我两忘的境界,生命才会得以滋养,才能延年益寿。左宗棠的读书不是生命的透支,而是通过读书达到老子所说的万物将自化的意境,也是一种自我超越。现代医学也证明:不好的情绪,心理失衡都会影响健康、加快衰老、易生疾病。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左宗棠的读书养生法就是抓住了调节情志这个环节。

  明末著名医学家、气功养生家张介宾(约1563-1640),字景岳,又字会卿,浙江山阴县(今属绍兴)人。

  张介宾生来颖异,幼禀明慧,自六经及诸子百家,无不考究,读书不屑章句,韬钤、轩岐之学,尤所淹贯。他青年时随名医金英学医,晚年以医名世,遇有危症,世医拱手,得其一七,矍然而起。在医理和临症方面,他也有着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付出30余年心血编成《类经》一书,对《内经》系统分类,又编有《类绘图翼》《类经附翼》等书,晚年辑成《景岳全书》。张氏先尊崇朱震亨学说,后又有不同看法,提出了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医学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临床常用温补方剂。其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张介宾不仅精通医学,对气功养生学亦有所研究,并亲身实践,对气功养生之术恒习不断。张氏生活于明代末期,明朝官方提倡的思想是继宋儒发挥了的孔孟儒学——程朱理学,并且亦利用佛、道两教之说来教化人民。因此,张氏受理学及佛、道影响较大。他读书甚众,涉及经史、理学、道家、医家杂病等方面。他的著作广泛引用道书、仙经、理学之说,并把这些学说用来发挥《内经》理论。他的养生思想,除了源于《内经》外,还兼收了儒、释、道三家之说,正如张氏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非小道记》中所言: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自医。这便说明张氏的养生思想与儒、释、道三家之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介宾还告诫后人,欲养生长寿,则当节情志,慎劳逸,以养其形;又着重提到戒酒色以保阴精的问题

  总之,张介宾的养生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类经》和《景岳全书》中。其对养生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认识到了防治疾病尤当重视阳气,纠正了当时滥用寒凉攻伐之弊;认识到形、精是人的生命之所在,强调养形在于宝精的卓越贡献。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在老年用诗作表达了他的养生观和生死观,颇能给人以启迪。

  袁枚喜爱远游、登山等活动,从运动中得健康和欢乐。我年六十四,今春犹聪强。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有时逸性发,跳跃如生獐。(《病后作》)闲扫萧斋静扫绳,修行何必定如僧。(《偶成》)袁枚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到了古稀之年,不能从事剧烈的活动了,又该作何消遣呢?他写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遣怀杂诗》)又道:我生嗜好多,老至亦渐忘。惟有两三事,依旧欢如常:摊书傍水竹,随手摩圭璋;名山扶一杖,好花进一觞;谈文述甘苦,说鬼瓷荒唐。七十苟从习,逾矩亦何妨!(《书所见》)袁枚处世积极乐观,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遣怀杂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袁枚不仅八十不知老,且能坦然面对死亡,认为那是自然规律,无需畏惧。他在《喜老》诗中写道: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就便再龙钟,凭人支笑倒。试问北邙山,年少埋多少!

  64岁那年,袁枚患疟疾,病愈后自感消瘦异常,精力大不如前,因此谆谆告诫老年朋友:始知将尽灯,不可使扇飏;文如将落叶,何堪风再戕!寄语衰年人,寒暑宜周防。(《病作》)人到衰老之年,经不起风吹霜打,应该小心提防寒暑的变化和疾病的侵袭。

  颜真卿(709-7,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诗人和书法家。公元785年,时年76岁的他不幸被图谋叛变的军阀李希烈缢死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龙兴寺。颜真卿从小喜爱体育运动。公元784年,颜真卿75岁诞辰时,亲友们纷纷前来祝贺。他非常高兴,不仅给人们表演了书法,也表演了体操绝技。他先叫家人搬来两张太师椅,立身在两椅的中间,用两手握着椅背,连续做了百余下屈臂撑。

  接着又叫家人抬过一张空床,他用双手按住床的东南角,两脚用力一蹬,身体轻快跃过床,这跳马表演,他重复做了五六次。随后,他用一张宽约三尺的席子将自己围起来,直立地上,说道:看我跳出去!

  只见他两手稍微一按,双脚顺道用力一蹬,早已飞身跳出高达三尺的席子,轻巧地双脚落地。颜真卿因坚持锻炼,直至古稀之年仍体魄强健,技巧超人。

  李清照(1084-约1155)的文学创作非常丰富,包括诗、词、散文等,以词作最为后人称颂。她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相当美满,夫妇唱和诗词,鉴赏书画金石,在文人中被誉为夫妻的楷模。后金兵入侵,家乡沦陷,举家南迁,而丈夫突然病死(赵明诚死时她46岁),使她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打击。可是,她支撑着、抗争着,活过了古稀之年。李清照的养生、长寿得助于她自幼喜郊游,并爱好多种技艺。

  由于喜欢户外活动,常常接触大自然,除了筋骨得到锻炼以外,她也养成一种豁达、豪放的性格。晚年的李清照,虽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境况中,但由于她自幼养成的豁达大方的性格,使她以弱女子之躯而能经受风霜雨雪、天灾人祸的打击,意志变得更加坚强,得到古稀之寿。

  吕不韦,战国时秦国丞相,著有《吕氏春秋》一书,内有专论养生长寿之篇章。

  圣人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吕不韦指出,自古富贵之人都想长寿,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只能是水中捞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修节止欲,方得身心之康泰。

  他总结出了丧生损体之三患:好逸恶劳。出则以车,人则以辇,务以自失,命之日招蹶之机。有些富贵之人,终日过着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这样的人安能长生?

  恣食酒肉。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有些富贵之人,大杯喝酒,大块吃肉,终日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殊不知酒是灌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古语云:大醉必生大害。

  奢侈腐化。有些富贵之人,依仗手中权势,贪污腐化,日出鱼肉乡里,夜宿花街柳巷,喜听靡靡之音,终日纵欲放荡,这样的人焉能长寿?

  清朝著名画家高桐轩,十分注意养生,平时不仅养身,而且也养性。他虽然生活在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封建社会,地位微贱,生活清贫,然而一生清心寡欲,不求名,不求利,视公卿不足为贵,愿居此仁厚乡里,与里人和睦为习,和朋友坦胸畅谈,做到了身心愉快,健康长寿。

  他的十乐是:耕耘之乐。耕耘虽劳体肢,然颇健身心。伏案一日,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身;既不忘耕种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

  把帚之乐。把帚扫地,洗桌净几,躬身举手之劳,则尘垢顿去,地净窗明,精神一快,乐趣即寓其中。

  教子之乐。幸生陋巷,周邻皆无科名之辈,教子以诗文书画,各徇其意,惟禁学举子业。倘子弟朴实长厚,能以艺立身,自食其力,令吾无忧于此,岂不快乐?

  知足之乐。吾生为卑工画匠,远不若贵为卿相,富盈百万之禄食,然较吾困苦者何止千百?以此退想,公卿不足为贵,而安贫乐道,更爱吾业,岂不一乐?

  安居之乐。吾所居,里人多忠厚淳朴、力作以食之庄稼汉,言行诚实,和睦为习,居此仁厚乡里,不闻酷吏之呵斥厉声,亦在大乐。

  畅谈之乐。田间把锄,劳而歇于地头,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事,或测天气睛雨,或卜年景丰歉,坦胸畅谈,其乐陶陶。

  漫步之乐。饮酒不可过量,饭不可过饱,酒饭用量过多,未免令人昏沉。作画亦然,时久则疲,宜起身散步于中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襟怀为畅。

  沐浴之乐。冬月严寒不宜频浴,余三季皆当常浴,暖水温和,反复淋洗,遍身清爽,活动经脉,有益身心,真乃一乐事也。

  高卧之乐。每至炎暑伏天,白昼不宜作画,竹枕蒲席,北窗高卧,熏风吹来,五内生凉,合目养神,养情蓄锐正此时,亦劳者之一乐也。

  曝背之乐。冬日天气晴和,每至日中,或坐场上,或倚北墙,取日晒之,如披狐裘,通身温暖,畏寒缩冷之感顿消,既活人筋血,又强人皮骨,其乐不可不知。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是孔丘孙子思之门人,继孔子后的又一著名儒者,享年84岁,比孔子多活11岁。后人因他俩为圣贤却只活84岁,故传说:人寿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是说人到此寿也就算享尽天年了。纵观古今,孟子是善养之典范。他在政治上不能实现目的,到处碰壁,退而教授生徒,虽穷困不达,却是个傲然而有点火气之昂藏儒者。孟子养寿之法大致有:终生善养浩然之气。喻己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是养浩然之气的最好注脚。苏轼说他浩然之气是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这是崇高的思想境界,极大的精神情趣,绝妙的人格品位。

  品德高尚,善养成德。修其身而天下平,即以修养身心的道理和方法,用于齐家、治国到使天下太平。能保养良心,减少私欲;先正己后正人,要与人为善;要交品德端正之友;要守分安常,不忧穷困,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应谨言,不自满,不自作孽而损身短命;要与民同乐,与人共享音乐的快慰;要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还要养老尊贤。

  个人生活平淡。他箪食壶浆,即一小竹篮饭,一小壶汤,得之则生,吃了能养命就行,因而他吃什么都可以(饥者甘食),喝什么都可以(渴者甘饮),即精饭菜汤未尝不饱。他还好田猎运动,并使之成为教学的必修课。

  胡广(91-。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潜江东南)人,东汉著名官僚,任中央高官30余年,历事六帝,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其于政事十分练达,却又不抵触、得罪什么人,当时有谚语云: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既赞其熟悉典章制度,办事有经验,又讥其少耿直之风。史称:~陛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故而范文澜先生认为胡广是官僚集团的代表人物。

  胡广享寿较高,终年82岁。这一方面得益于他谦柔谨细的性格,有这类性格的人,作息有规律,情绪无大波动,又注意调养自身,比喜怒无常、躁进冲动之人一般寿数较高。胡广80余岁时,精神还极健旺,每天瞻省继母,不缺礼数,而且行走不必倚靠拐杖,在继母面前也从不自言年老。其继母亡故,他于礼节方面也毫无懈怠、疏忽。即此可知他为人行事都很稳重细致,宜于养生。另一方面。主要得益于他常饮家乡的天然泉水,受益良多。《荆州记》云:菊水出穰县,芳菊被涯,水极甘香,谷中皆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七八十者犹以为天。太尉胡广所患风疾,休沐南归,恒饮此水,后疾遂瘳,年八十二薨。想此水不但泡渍菊花,得其熏染,而且含天然矿物质,是比较理想的天然饮料。

  名医陶弘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做过官,而且少年得志,20岁即被引为诸王侍读,30多岁却辞官隐居,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他虽隐居深山,却为朝廷谋划天下大事,被称为山中宰相。他是著名的道士,是道家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又对儒、释两道有很深的造诣。他10岁即熟读葛洪的《神仙传》,对葛洪的神仙说非常崇拜,便立志养生。但他又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利用梁武帝给他的优越条件在深山炼丹,歪打正着,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但他对炼出的丹药服食慎之又慎。他在几次试验无效后,让神仙托梦告诉梁武帝不须试,试亦不得,因为今人多贪。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其合理的内核。

  陶弘景在养生中有一种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科学探索精神,他对古人的养生理论既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又能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加以纠正。他的两本重要的养生著作《真诰》和《养性延命录》,看似摘录前人的养生语录,实际上都是经过自己考证并认为正确的理论。这和一般的汇编是不同的。《梁书*处士传》称陶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他这种圆通谦谨的为人风格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相结合,造就了他独特的养生道路。他认为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就是他对自己的养生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他活了80岁,基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说他的养生实践是成功的。

  饮食淡泊、简素。孔子常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饮食粗茶淡饭,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孔子的饮食生活,除礼仪和礼节的特别需要外,并不过分讲究。他认为,饮食是为了养生,包括饮食在内的一切养生手段,只要满足生理需要就可以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要的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去干一番事业。在这方面,孔子的好恶是十分分明的。他鄙视过分讲究饮食、穿着的人,并告诫有识之士与他们划清界限,这体现了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一贯修身、处世原则。

  孔子在饮食生活中安于淡泊和简素,但并非拒绝精美食品,不注重饮食多方面的合理要求,而是较正确地处理了饮食与其他需求之间的关系。君子谋道不谋食等警句看似清高,却包含了透彻、通俗的人生哲理。孔子认为,衣食住行,人生所需,正常地去谋求是人之常情,但要有所节制,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纵欲则败……使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蓄积有数,本器有限,所以防乱之原也。就个人及社会来说,若把清苦和奢侈两者的危害相比较,他宁要前者也不要后者。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和历史文化学者,对其所处时代及时代的饮食文化,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历史性总结,形成了系统、全面的饮食思想。诸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许多有关饮食卫生、饮食养生、饮食礼仪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直到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后人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看法不一,见仁见智。

  倘若理解为在食品的选择、搭配、加工、制作等方面,力所能及地搞得精细一些,似乎较为客观合理;倘若理解为饮食应当无限度、无止境地追求精美,甚至以此作为奢华、放纵的饮食行为的借口,不仅有失偏颇,更有害无益。

  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并不是一个文弱夫子、书呆子。他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20个字把山、水、动、静,乐观生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表述得十分明确,很可能是孔子对他人及其自身保健生活实践的科学总结。

  孔子志趣广泛,博学多艺,其健壮体格与高尚品德、坚强意志可谓相得益彰。在当时,一个想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即六艺),也就是要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驾驭马车的技术,学会写字及计算方法。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不仅较全面、熟练地学会和掌握了六艺,而且学业也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六艺,并把高等的六艺,也就是后来被尊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实际内容和精神较系统地融会贯通。

  问礼老聃‘学琴师襄等故事,即生动记述了孔子学习六艺的情景。他认为,诗有助于立身处世,乐有助于培养情操。

  孔子很喜欢唱歌,善于鉴赏音乐,在齐闻《韶》,陶醉于优美的乐曲之中,三月不知肉味。他说道:想不到音乐感人至深到了这种程度。孔子还喜欢爬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乐无穷。对此,后人曾高度评价说:孔子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性情。

  孔子还告诫人们: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辨别礼乐节制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奢侈骄横为快乐,以游荡妄为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是有害的快乐。孔子还提醒人们,君子有三种事应该警戒:年少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熟悉孔子身世的人都会知道,他是一位颇不得志的布衣学者,一生贫穷清苦,历经坎坷,遭受了无数次挫折,甚至到处碰壁,但是他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坚信知我者天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始终襟怀坦白,泰然处之,积极乐观,矢志不渝,坚持走自己的路。有一次在郑国,孔子与弟子们失散了,郑人形容孔子如同丧家之犬,重聚后,弟子如实相告,孔子听了并无恼怒,欣然答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豁达大度,大智若愚难能可贵。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失为养身处世的箴言。

  68岁高龄的孔子,在知音难觅、用武无地的情况下,彻底打消了求仕为政的念头,结束了14年之久的列国奔波,回到故乡。这时.以他的名望和众多的弟子,养尊处优、安度晚年并非难事。可是孔子一贯鄙视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他觉得即使是下下棋,也比什么事都不干要好些。他还说过:我曾经整天整夜地不吃饭、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用力去学习。

  年迈志坚的孔子,仍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竭尽全力把有限的晚年时光用在教育事业和古代文献整理保存的工作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孔子的自我写照。妻子、儿子和得意弟子相继去世之后,孔子极度悲伤,但他的意志没有垮掉,脚步没有停顿,仍然自我鞭策,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期望自己的努力能使老年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孔子以这股可贵的余热,相继培养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弟子,同时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整理、删定教学中所用的六艺及六经等文化典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收集、整理、保存古籍文献,工程浩大繁杂,孔子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经孔子整理的六经,不仅是我国的珍贵史料,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

  孔子是人不是神,他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73岁的孔子已病魔缠身,一天早晨,他扶杖站在门前,意态逍遥,感慨亦自信地自吟自歌道:高高的泰山啊,快要崩颓!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断折!炯炯的哲人啊,快要枯萎!歌罢,回屋坐下,悠然长叹:大概我要死了吧!

  遂卧床不起,7天之后,与世长辞。

  老子可以说是中国养生学的始祖,他提出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子认为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强健;精衰,生命就虚弱。他认为婴儿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即婴儿号哭而声不嘶。

标签: 姜太公 天人合一 动静 政治家

标签聚合|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2023 说说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10524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